歡迎來到創業學習的行列~

最新消息

創業菁英班創業私塾版權所有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 技術提供:Blogger.

Blog Archive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1到100 的團隊成長之路

談到新創企業的創立或投資,團隊,絕對是關鍵。在 AppWorks,我們常把創業比喻為「從0到1(找到商業模式)」與「從1到100(進行規模化)」兩個階段,但新創公司的組織成長,則不只兩階段。依據事業發展與團隊規模,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六個階段,並且分別有不同的資金來源分佈與核心議題。



從我自己參與幾次創業的歷程,還有培育百來個團隊、投資二十家公司的經驗,我發現新創公司的主題也許不同,商業模式各有千秋,但在不同階段的組織發展,卻都會遇到相似的狀況與問題。

以下,我就從團隊創始初期一直到進入資本市場,團隊人數從個位數一路成長到三位數的過程中,將會遭遇哪些核心問題、商業階段、資源規劃等面向進行分析。

第一個階段:1~2人

這是創業的最早期,無論創業者是學生或就業人士,創業多半屬於兼職狀態,利用課餘或下班時間,嘗試想法、參加聚會,並且把產品原型或商業模式的概念逐漸架構出來。由於是兼職,因此資源有限,多半也缺乏創業經驗;讓團隊繼續前進的,主要是「想要解決問題的熱情與遠景」,或者稱為「願景」與「理念」。

也由於是兼職狀態,暫時沒有經濟上的壓力,你只要養活自己就好,創業主題往往會運用家庭、學校、政府或研究機構、公司組織的部分資源,還有個人的閒置資金,進行產品開發或技術投入。

若我們把創業比喻為「從0到1」與「從1到100」兩個階段的話,這個階段大概還在零點附近徘徊。

第二個階段:3~4人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偷偷摸摸,創業計畫開始具體,起初的想法念頭,變成可以運作的網站、產品或者APP,這時候你會開始找伙伴,可能是你的同學、同事,或在聚會跟競賽中認識的朋友,幫你一起開發產品、推廣市場,並且,你開始認真思考全職創業這回事。

既然要準備全職創業,團隊會開始討論財務規劃,認真思考收入、支出、薪水、費用等,除了掏出自己的零用錢跟存款,也會開始找身邊的親友當股東。有些團隊會因此成立公司、設立股權關係,有些則用長期借貸的方式,讓自己得以全心投入創業。

這個階段的創業團隊,是最關鍵的人力組合。價值觀跟理念是否一致、工作方式與默契能否建立,還有背景、知識、技能的互補性,都將長期影響這個團隊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階段必須要能建立完整的產品或服務模型,讓一定數量的消費者測試,並且得到市場回饋資訊,藉由精實創業的精神,快速調整產品、修正商業模式,讓創業階段逐漸「從0 接近 1」。

第三個階段:5~10人

全職創業一段時間,產品或服務也經過市場測試了,開始有生意進來、客戶上門、流量成長、營收產生,電話、電子郵件總是回覆不完,網站更新或產品開發的進度卻老是落後,你發現事情太多、人手不足,於是你開始要聘請員工了。

由於只是新創企業、沒沒無名的小公司,可能也難吸引到大企業的資深員工,於是你會開始找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最好是自己學校的學弟妹,至少可以透過學長姊的身份跟創業的機會誘因來吸引他們。

不過,多數台灣的大學生或研究生缺乏產業經驗,極少有在公司或新創企業實習的經驗。因此這個階段你要花大量的時間訓練這批新人,而且會感受到許多挫折,也會慢慢學會如何有效率的面試新人與帶人,甚至開除員工。

沒錯,你應該也必須要經過一段不斷汰換員工的階段,因為這個時期的員工,就是未來公司組織的骨幹,一旦公司成長到下個階段,他們就是各部門的主管或重要幹部,如果對於公司長期願景與價值觀、溝通能力與工作習慣等沒有共同的信念與默契,那麼未來公司內部一定會出現大量的摩擦與紛爭,埋下不安定的因子。

而這個階段也是創業首部曲「0→1」階段的最後一步,資本市場還不會正式接受你,但會出現一些天使投資人或種子投資基金(例如我們的本善創投基金),希望能參與公司的經營。

第四個階段:11~30人

終於,市場接受你的產品或服務,開始確立成功商業模式(或稱為找到了 Product-Market-Fit, PMF),跨出「0→1」的那道鴻溝,進入大眾市場與事業規模化的階段。

這個時期,公司最具體的目標是「營收規模化」,因此會開始區分成本中心、利潤中心等單位,開始劃分財務、管理、技術、產品、業務、客服等部門,原本的創業核心團隊跟初始員工,也紛紛擔任部門主管跟中階經理人,甚至開始要找具有即戰力、熟悉產業或市場的重要員工

公司的營收規模、資本規模、員工規模,都會在這個時期歷經快速且大規模的成長,因此各種內隱跟外顯知識的累積,組織與人力資源的規劃與執行,都是這個階段的關鍵。也因為「規模化」的需求,因為人力擴充的費用支出,這個時候你需要「較大規模種子投資」或者「A輪/B輪投資機構」的參與。

第五個階段:30~100人

終於,你成為一家有規模、有組織、有市場知名度與品牌的公司了。為了要成為市場中的寡佔者或者龍頭,為了加速甩開已經出現的競爭者,甚至幫早期投資人尋求出場機會,你必須全速前進。

「獲利規模化」與「財務能力」,是這個階段的核心目標,也是你是否能跨入資本市場的關鍵。這個時期,你要快速擴張資本跟業務能力,挖角「一級戰將」加入企業,透過通路與合作夥伴展開各種行銷活動,因此,你需要「大型投資機構」(金控或企業投資)或「策略合作夥伴」(上下游廠商或潛在併購買方)的加入,為你進入資本市場,補上關鍵的資金與資源。

第六個階段:100人以上

一切的努力,好像就是為了這一刻的到來。你敲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擁有了成長引擎、獲利能力、一個組織完整的企業,但也有許多競爭者虎視眈眈。

你開始發現國內市場已經飽和、垂直產業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你開始規劃海外擴張或投資的計畫,或者進入另一個你不熟悉但是很有潛力的市場。

你,開始成為企業內的投資人,尋求創新的動力,並且開始恐懼風險。記得,永遠保持新創公司的習慣與態度,你將得以繼續前進。

除了為使用者與客戶創造價值,你也開始為員工跟創始團隊打造更大的平台,透過資本市場來創造更好的薪酬與誘因。「執行力」與「管理」成為你最關心也最重要的課題,如何透過公開市場籌資,爭取更多的資源與機會,成為你工作的主要動力

有些人,會在這個時候退場,尋求下一個創業機會。也有些人,會直接退休。還有些人,會跳到資本市場端,成為天使投資人,或者擔任創投的角色。

但無論如何,走到這個階段,歷經這麼多的挑戰,你絕對是成功的創業者!

六個階段:兩個時期,兩種能耐

把上面六個階段稍微整理,你會發現,前面三個階段(從1到10人)是「想法、產品、市場」的測試階段,這個時期就是精實創業中講的「利用 MVP 尋找 PMF」,快速的透過「Build → Measure → Learn(BML循環)」來改善產品、建立口碑與品牌,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

後面三個階段,是「營收、獲利、資本」的規模化階段,在市場口碑與品牌形象初步建立下,透過資源與資金的擴張,還有團隊與組織的成長,逐步加強成長性、獲利力、執行力。

第一個時期(前三階段)的重點如果是領導,第二個時期(後三個階段)的重點就是管理。而創業者能否從領導者轉換為管理者,或者找到適合的專業經理人擔任執行長或協助營運(例如 Google 的 Eric Schmidt,以及Facebook 的 Sheryl Sandberg),往往是企業能否順利跨越鴻溝的關鍵因素。

善用實習與兼職,培養幹部與伙伴

新創企業的優勢在速度跟態度,劣勢在資金與資源。因此,對人才的吸引力一定不是來自薪資、獎酬與福利,而是空間、舞台與機會。

前面提到,在第三個階段最常出現的狀況是你會大量錄取新鮮人,但又往往因為沒有時間訓練他們、或者表現不如預期,而必須忍痛換血,但往往因此會在勞動市場或年輕學子之間,豎立不好的公司形象。

解決之道其實是,在第二階段跟第三階段,你就該開始善用實習計畫或兼職人力,培養未來的全職員工,甚至是自己的左右手、合夥人。

當然,你必須提供好的誘因與成長環境,不該把實習生當成無薪員工,該給的一定要給,該教的也一定要教。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免費的員工。

成敗關鍵:跨越鴻溝之前,別過早規模化

從0到100,這是一條漫漫長路,有些創業者能一路走到這裡並成功出場,有些繼續在舞台上奮戰。當然,也有不少人提前離場,有些甚至黯然結束。

無論成功或失敗,創業者都值得欽佩。創業,是一種態度,是一輩子的努力。

不過,觀察培育這麼多的團隊,我們發現最容易失敗的階段,或者成功的關鍵時期,往往是在第三階段跨到第四階段之間,就是「測試」與「規模化」兩個時期之間

因為這個時期,產品已經接受一定程度的市場測試,如果有不錯的客戶回饋、營收快速地成長,往往讓創業者過度樂觀,並且吸引外部投資人進場。

一旦創業者大量引進新人或老鳥,忽略價值觀與文化的差異,還有教育訓練與工作態度的基礎功,而市場不如預期,或者資源效應沒有出現,投資人跟員工往往會陷入一段時期的失望甚至接近絕望,而出現決策兩難、幹部離職、資金短缺甚至信任危機。

因此,最樂觀的階段,最該謹慎小心。黎明前的黑暗往往伴隨各種危險,但只要摸著石頭過河,總有機會盼到日出。

新創企業最怕的是,把月光當朝陽,聽夜鶯作雞啼。

創業者固然都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但是唯有務實一點,讓公司先活下來,永遠保留一發子彈,你才有機會看到馬雲所說的「後天的太陽」。

原文:http://icjan.blogspot.tw/2013/11/1100.html
文章分類: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