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創業學習的行列~

最新消息

創業菁英班創業私塾版權所有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 技術提供:Blogger.

Blog Archive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花了1年多時間,搭配4支來自蒙古、日本與歐洲的菌種,只是為了讓無糖優格,吃起來更清爽、綿密。王世煌走出職場,打破過度加工、品質不詳的潛規則,在農民、消費者、企業,三贏的公平交易基準下成立品牌,推出無添加的原味優格、輕加工的手工果醬,就是希望在黑心商品氾濫的社會,賣最純淨、健康的食品。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創業是很多人的夢想,但不少人未必懂創業的學問,導致以失敗收場,中興大學創新產業推廣學院四月起將推出創業甚至企業第二代接班訓練課程,助協助民眾順利立業成功。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1到100 的團隊成長之路

談到新創企業的創立或投資,團隊,絕對是關鍵。在 AppWorks,我們常把創業比喻為「從0到1(找到商業模式)」與「從1到100(進行規模化)」兩個階段,但新創公司的組織成長,則不只兩階段。依據事業發展與團隊規模,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六個階段,並且分別有不同的資金來源分佈與核心議題。

 創業團隊生命周期發展階段圖

  創業團隊分裂最容易發生在企業從創業階段向集體化階段過渡的時期。

  創業階段的特徵是組織的創立者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生產和市場的技術活動中,以求得在市場中的生存,企業的組織是非規範化和非官僚制的,工作時間較長,大家為了生存而奮鬥,不太計較個人的得失。而集體化階段的特徵是企業已經度過了生存期,組織獲得有利的領導並開始提出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部門也隨着權力層級、工作分派及勞動分工而建立。企業在由創業階段向集體化階段過渡的這段時間中,隨着企業從不規範過渡到正常經營管理狀態,創業團隊中的很多矛盾很容易暴露出來,而這些矛盾正是創業團隊分裂的主要原因。筆者總結了一下,歸納為四大因素:

中小企業發展階段的12個常見問題

  
  一個企業從成立到成長發展,再到成熟要經歷一個艱難、痛苦而危險的過程。任何一家企業都會在不同時期遇到各種發展的問題與瓶頸,這些瓶頸往往是企業發展的拐點,成功突破則可進入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反之,則可能被殘酷的市場淘汰出局,甚至在被市場淘汰前先自己垮了下來。

  大企業遇到發展瓶頸或問題時因其組織嚴謹,經驗豐富,往往能夠從容面對,成功突破。而中、小企業,尤其是剛剛起步,甚至還在繈褓中的企業,往往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比較茫然,對其背後的危險性也認識不足。

  如今全球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在逐年縮短。我國企業更是如此,企業生存危機問題越發嚴重,而危機及問題也多在企業遇到發展瓶頸時開始出現。中、小企業常遇到的發展中的瓶頸與問題有哪些?企業應該如何應對與突破呢?筆者有如下淺見。

  中、小企業發展中常遇到的12種問題
  一、抱殘守缺,不能與時俱進
  18世紀西方發明了汽車,逐步對之前的交通工具馬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有兩家馬車生產企業面對威脅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其結果也截然不同。A馬車廠在馬車的外觀與舒適性上大做文章;B馬車廠則轉向生產汽車。最終A馬車廠隨著馬車退出歷史舞臺,也慢慢銷聲匿跡,而B馬車廠則隨著汽車的發展生意越做越大。這兩個馬車廠家的興衰命運是由企業主對問題的不同理解決定的。A馬車廠老闆認為自己是生產馬車的,汽車的出現對自己是個嚴重的威脅,是馬車的競爭對手,A馬車廠老闆就想出各種辦法對抗汽車;而B馬車廠老闆則認為自己是生產代步工具的企業,汽車取代馬車,將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所以就果斷放棄馬車的生產,轉為生產汽車,避免了被市場淘汰的厄運,並取得了跳躍式的發展機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不斷創新與淘汰是不可避免的,能夠像B馬車廠老闆那樣,抓住威脅背後的機遇,借勢突破發展,將會獲得成功。但在我國中、小企業中能夠這樣看問題的企業主很少,多數像A馬車廠老闆那樣,守著昨日的輝煌,不肯順應時代的發展,更不會發現其背後的機遇。違背市場發展的規律就如逆水行舟,終將被市場淘汰。

  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過於依賴過往的經驗
  輸在過分相信曾經成功經驗上的大企業很多,中、小企業就更多。中、小企業多是靠抓住機遇,果斷行動,敢打敢拼,機動靈活,獲得了最初的成功與原始積累。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市場情況更加複雜,沒有系統科學的戰略決策體系,依然僅靠老闆拍腦瓜做決策,難免出現決策失誤。而對於中、小企業而言,一個重大決策的失誤就可能是致命的。

  在市場中積累的經驗與直覺是非常珍貴、有價值的,在市場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但若不能結合現代管理行銷中的科學手段,進行客觀科學的決策,在雜多變的市場中,僅靠經驗與直覺難免失誤。

  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短視行為讓企業步履為艱
  中、小企業多是什麼賺錢就做什麼,東方不亮西方亮,這行不賺錢馬上改行,依靠船小好掉頭,機動靈活而獲取利潤。但隨著企業越做越大,這樣以投機的心態做企業,必然要面臨企業發展的瓶頸,沒有長期的戰略規劃企業必然無法做大做強。但著眼長遠,就要做出痛苦的選擇,割捨一些眼前的利益,放棄一些機會,這對於靠機會起家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很痛苦的,但沒有宏圖大志,長遠規劃,小企業將永遠在小企業陣營中徘徊。

   四、戰略的迷失混淆戰略與戰術的概念。
  這一點與上面講的相反,這裡講的是企業有長遠的戰略規劃,但問題是常把戰略與戰術搞混,其結果是這樣永遠也達不到戰略目的,在戰略中迷失。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有:戰略模糊,比如有些企業把戰略目標定為“做國際一流企業”等,這樣的戰略目標太寬泛了,無法去具體執行,戰略要目的明確,可量化,這樣才好去制定具體的戰術。

  過分強調手段(戰術)而忘記了目的(戰略),有時在一個戰術的細節上下工夫,過分投入,逐漸偏離了戰略,最終贏得了局部,輸掉了整體。

  戰略是一個中、長期的目標,而戰術則是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而採取的手段,手段自然以目的為導向。而戰略也非一層不變,要根據市場情況即時監控或進行調整,時刻保持戰略的正確性,如第一段中提到的馬車的案例,因重大變革導致市場情況發生質變,這時就要順應市場,調整戰略。

  五、組織擴大,原有模式管理力不從心
  一個很小或剛起步的企業通常是人員很少,老闆下達指令員工直接執行,而執行結果老闆馬上就可以看到,快速有效。而企業發展到一定時期,組織擴大,部門增加、細化,此時再由老闆親自抓所有部門,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隨著發展企業原有的規章制度也無法有效管理擴大後的企業,生產、採購、人力資源等管理方式都要更加科學、嚴謹,否則企業自身一團糟,怎樣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並獲得勝利呢?而很多企業主只關心市場,只關心怎麼能賺更多的錢,怎樣發展的更快。往往忽視了企業自身的管理。就好像一個高性能的火車頭卻帶著一列破舊的車廂一樣。企業發展時管理跟不上發展,是中國中、小企業最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

  六、盲目市場多元化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很多中、小企業本行業地位還沒有穩固就開始覬覦一些高利潤的行業,急於將企業所謂的做大,而高昂的經驗成本與資源不足的風險往往讓盲目擴張的企業付出沉重的代價。一些行業的高利潤蛋糕看起來的確誘人,但不見得適合所有人來吃,經驗的門檻、管道的門檻、人才的門檻、資金的門檻、人脈的門檻……初進一個行業的企業生命力是最脆弱的,任何一個方面的短板都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而高利潤的行業競爭也是最激烈的。

  強如聯想集團,在當年的多元化發展之路上也付出過慘痛的代價。要採取多元化發展策略時要參考以下幾條:
  1、在原有行業中市場地位處於前三名,而份額又很難繼續提升;
  2、原行業未來前景不樂觀;
  3、原行業與新行業之間有關聯,互補性強,可以資源分享,甚至是互補;
  4、新行業中具有核心競爭力。

   七、忽視財務管理,資金鏈之痛
  小企業中基本是老闆管錢,企業再大一點就設一個出納和會計,而似乎出納的工作就是對進出的錢做下收、發與記錄,會計則是應付稅務機關的。企業再大些,設立了財務部,而這個部門似乎和企業沒什麼相干,開會中很少見財務經理發言,也很少有老闆去徵求他們的意見,財務部成了很多企業的“冷宮”只有企業資金出了問題,才急忙找財務部,而到了這個時候公司的損失已經不可避免,甚至是更加嚴重的問題。

  上個世紀90年代風光無限,銷售網路遍步全國,行銷隊伍達到15萬人的三株集團,其失敗的表面原因是一篇負面報導,而背後的真正原因則是資金鏈的斷裂。三株在市場行銷上取得了成功,卻忽視了人員管理、財務管理、產品品質等問題。企業蓬勃發展時掩蓋了這些問題,當出現危機時,這些弊端則暴露出來。三株負面報導見報後,三株帝國的臣民都以為大勢已去,很多員工大撈公司錢款,攜管道資金潛逃,經銷商截留貨款。一時間三株集團資金處於真空狀態,資金沒有回流,自然無錢採購原材料進行生產,銀行的貸款到期……最終資金鏈斷裂,三株帝國轟然倒下。如果當初有嚴格的財務制度和風險預警,一個小小的負面報導不至於使三株這樣的大企業徹底失敗。

  垮在財務問題上的企業很多。我們該以此為鑒,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場的同時,關注一下財務問題,比如企業老版要看得懂財務中對企業經營活動影響最大的幾個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利潤分配表。這樣可以經常瞭解、把握企業的資金流向和動態,不至於出現大的偏差。而對財務部也應重視起來,生產行銷會議都要財務部門參加,以便在涉及資金問題時能及時提出意見,免得到了執行階段,財務部才告訴你沒錢可以調用。

  八、組織擴大,高管能力不足
  中、小企業多是由幾個人合夥或家族式經營起家的,企業成長壯大後,這些開國元勳多任要職,但這些人因為多是在市場一線出身,科學管理行銷能力較弱,導致企業混亂,阻礙了企業發展及市場競爭力,而一些家族企業任人唯親,弄權擋賢更是企業成長的大患。

  奉軍領袖張作霖當初是土匪起家,後來獨攬了軍政大權後,將當初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均委以重任。但那些人也多是打家劫舍出身的土匪、武夫,沒有管理能力,當了大官後魚肉百姓,軍紀散漫,後來和直軍作戰時,屢屢失利。後張作霖痛下決心,削減沒有能力的下屬,起用如郭松齡、楊宇亭等擁有新思想、新觀念,掌握先進、科學作戰技能的新人,奉軍的作戰能力才逐漸提高。

  我們現在的一些中、小企業和這個歷史故事中的情況很相似,但能像張作霖那樣果斷地裁減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大膽起用新人的企業就不多了。顧及感情,情面,持有公司股份等因素,不能大義滅親,最終把企業拖下深淵。

  出現這樣問題時要果斷抉擇,將不稱職的員工調離重要崗位,如果是股東,可採用明升暗降的方法,給其一個不重要的虛職或崗位,而後招聘具有專業能力的職業經理人,制定嚴謹科學的計效考評體系,注重人才的挖掘與培養等,不要忘記,人才永遠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九、缺乏核心競爭力,陷入低層次同質化泥潭
  微軟的軟體一套賣幾千元依然可以供不應求,而我們的產品比別人的貴一分錢就無人問津,這就是差異化及核心競爭力的差別;沃爾瑪年銷售額過千億,而我們的一些商超卻在虧損的邊緣掙扎,這就是成本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問題。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擁有別人沒有或很少人擁有並且很難模仿的能力,核心競爭力的構成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差異化,就如微軟一樣,很難模仿的差異化讓他們的產品想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

  2、成本領導,像沃爾瑪一樣,產品並不特殊,但卻比別人都便宜。

  雖然我們沒有微軟那樣尖端的技術或沃爾瑪那樣的規模,但同樣可以擁有核心競爭力。如依雲礦泉水,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水源,做出了別人無法模仿的差異化優勢,一瓶要幾十元,並賣到了全世界。一家很小的模具生產廠家抓住了大廠家生產小批量產品價格很高的機會,專門滿足小需求量的客戶,可小量生產,成本及價格遠低於大廠家,獲得了相對的成本優勢。

  中國的中、小企業多數在低層次,同質化價格戰中拼殺,利潤低,抗市場風險能力也很低,長此以往必將被市場所淘汰。其實所謂的核心競爭力不是絕對的競爭優勢,只要在你的行業中擁有相對的競爭優勢就可以,而一個企業只要努力挖掘,總能開發出相對的核心競爭優勢的,有時缺點和弱勢也可以轉化為優勢。

  如一家企業投入大量資金來開發一種強力膠,可開發出來的膠粘度非常低,眼看著投入要打水漂,老闆靈機一動為什麼不能賣不粘的膠呢?不乾膠由此誕生了。這就是用逆向思維找到的差異性賣點,並形成了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則來自多方面,技術、成本、管理、生產等。在行銷活動中發現、挖掘獨特的,自己所擅長的東西,發散性地思考,也許你的核心競爭優勢就在其中。

  十、不可缺失的企業之魂企業文化
  企業在很小的時候,老闆掌控企業所有事物,此時老闆的思想就可以理解為這個企業的文化,當企業不斷擴大,人員增加,老闆無法事必躬親,去抓每一個細節的時候,企業就該形成自己的文化了。企業的文化是企業的靈魂與思想,可以讓企業智慧化地自我運轉,不會因突發事件或企業中某個關鍵性人物的離開而使企業無法正常運轉。一個優秀的企業文化更可以助企業取得更大,更持久的成功,而一個企業的文化核心往往是企業主的思想,其思想基本決定了企業文化的力量與作用。

  十一、老闆事必躬親最危險的管理方式
  聽過一些企業主得意地炫耀:自己企業採取扁平化管理模式。所謂的扁平化管理就是所有工作老闆都去抓。甚至買一個拖布都要老闆簽字,企業主認為這樣才放心,這樣企業的反應速度才快。其實,恰恰相反,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凡事事必躬親必然要花很多精力在這些小事中,這樣便無暇顧及企業整體的戰略發展,導致企業在原地徘徊,甚至出現危機。

  削減企業管理中不必要的層級是正確的,但必要的層級是可以提高管理效率的,就好像銷售管道一樣,再怎麼扁平化至少也要有一到兩個中間環節企業管理中也是如此。可以將關聯性強的部門規劃為一個模組,上設一個負責人,這樣一來,再複雜的企業構架,再多的部門也基本可以用35個模組來劃分。老闆只要常和這幾個模組的負責人溝通,基本就可以掌控整個企業,而餘下的大部分精力則該用來引導、把握企業大的發展方向。其實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不需要做太多的事,只要想著企業的戰略方向就好。比如一輛開在公路上的汽車,你只注意車內是否整潔,座椅是否舒服,車飾是否漂亮,可卻不去管方向盤。市場就如繁華的街路,企業就像行駛中的汽車,企業主只要做一個合格的司機,看清前面的路就好。

  十二、企業盲目投放廣告良藥?毒藥?
  在中國市場供不應求及供需平衡的年代,造就了一個廣告萬能的神話,不管什麼產品,只要打廣告就可以暢銷,很多大企業靠廣告崛起。但隨著三株、愛多等老牌企業或品牌的轟然倒下,企業或產品一有負面事件,產品馬上滯銷,再怎麼加大廣告投入也無濟於事。我們漸漸清醒廣告已經不能主宰一切了。
  寶潔公司的廣告可謂是無處不在,但在廣告的轟炸下也並非所有產品都賺錢,也有入不負出的,也有淡然退市的,強如寶潔這樣的企業都不能完全使廣告創造價值,更何況其他的中、小企業。但現在很多企業打廣告依然很盲目,產品上市靠廣告開路,銷量一下滑就馬上想起打廣告,把廣告當成了救命的良藥。

  市場構成非常複雜,一個產品銷售不利的原因有很多,並非單靠打廣告就可以解決。任何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尤其中、小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環境中本就顯的脆弱,在將有限的資金盲目地投放到廣告上,極容易造成企業嚴重“失血”資金周轉不靈。應該客觀的看待廣告價值,理性投放廣告。其實市場中的問題90%的解決方案和打廣告無關。

  破局之重割捨
  上面講到了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其解決問題的方法核心是割捨。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割捨;多元化發展需要選擇,割捨;提高組織能力,裁減企業重要成員需要割捨……任何事物的發展、演進都是一個捨棄的過程,就如美麗的蝴蝶一樣,在不斷的割捨與蛻變中換來了飛翔的彩翼,筆者發現很多中、小企業主缺乏魄力,難以捨棄昨天的成功、昨天的經驗、昨天的夥伴、昨天的一切,對新的機遇與挑戰又猶豫不定。

  大是大非面前我們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而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上多猶豫不定,而真正的風險與機遇往往都具有極大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而能敏銳發現事物表像後的實質,並果斷採取行動將會驅利避害,獲得成功。

    來源: 中國行銷傳播網    作者: 史光起

原文:http://info.0800000601.com/qygl/309.shtml
階段一:創業 這個階段的關鍵問題包括:企業能否獲得足夠多的客戶,交付產品,並提供良好的服務,從而生存下來?企業能否從一個重要客戶或一個試驗性生產流程發展為銷售額巨大的公司?企業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來滿足創業階段的大量現金需求?這個階段的組織結構很簡單企業主什麼都做,並直接監督下屬。制度和正式規劃幾乎不存在。公司的戰略,就是維持生存。

    階段二:存活 這個階段,企業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客戶,並能夠用產品或服務來滿足客戶從而留住客戶。因此,企業的關鍵問題就從能否生存下來轉變為收支關係。這時的組織結構仍然非常簡單。公司可能有了一定數量的員工,由一個銷售經理或者一個工頭監管。制度的發展微乎其微。正式規劃,至多也就是現金預測。企業的主要目標仍然是生存,企業所有者仍然是企業的代名詞。
(中央社記者陳政偉台北23日電)春節是1年計畫的開始,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杜紫軍新年願景,希望花博創業園區7月順利進駐,全面啟動創新創業藍圖。

國發會主委杜紫軍表示,目前規劃以台北市花博公園會館作為創新創業園區,1、2樓的工程約7月底前整修完畢,讓進駐的經營團隊與新創事業可以使用,其他整修工程也會陸續完工。

杜紫軍也提到,6月上旬在「台北國際電腦展」設置西創企業主題館,利用創新創業的展示攤位,期望吸引國外的業者買主,利用能見度高的會展,讓世界同時看到台灣創新創業的表現,而今年底也會辦大型的國際活動,邀請國際上重要的新創專家訪台。
擁有博士學歷的窯烤麵包店長黃俊傑,捨棄百萬年薪的科技業,1年多前勇敢創業,快樂圓夢。(黃筱珮攝)

擁有博士學歷的窯烤麵包店長黃俊傑,捨棄百萬年薪的科技業,1年多前勇敢創業,快樂圓夢。(黃筱珮攝)



MR.JAMIE林之晨:「Hack everything!探索生命的所有可能。」

這是一條從0到1,再從1到100的路,每個可能都要主動去「Hack」。
在政策做多、全球華人消費市場看漲下,台灣文創業正步入黃金年代。據文化部資料統計,2008~2012年文創企業家數逐年增加,2012年達58,686家,營業總額7,574億元;民眾文化參與率也增加,人氣最高的依序為電視、書籍、電影、博物館、文藝民俗節慶活動,每戶家庭休閒、文化與教育支出占消費支出比率為10%。

【專訪林之晨】創業到底有什麼意義?創業者的高度是什麼?


創業的終極目的是在重新發明人類組織 — 專訪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

文/鄒家彥(《TechOrange》與《BuzzOrange》主編)

這不是我第一次和AppWorks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Jamie)聊天,但卻是第一次很直截地「逼問」他:

AppWorks裡的團隊到底都在幹嘛?
怎麼他們老是只拿插畫家社群平台Fandora和餐廳訂位服務EZTABLE來宣傳?
為什麼每一個Pivot過的AppWorks團隊,都轉去做電子商務?
台灣創業者都把開發東南亞市場奉為圭臬是怎麼回事?
創業的人和做生意的人,差別是什麼?
創業家有沒有「高度」這件事?或者,商業利益才是優先考量?



一個小時的即時通訊加上電話訪談,Jamie對上述問題的回答,讓我重新思考一次我所認識的AppWorks以及其所育成的團隊,還有「創業」這件事的最終意義:重新發明人類組織。這是他以Apple和Google這樣的國際大企業為軸所下的創業價值定義,聽起來還太遙遠並抽象,因為我們還沒也不知道何時會在台灣創業圈看到Jamie描繪的那種偉大組織——畢竟,台灣的創業Ecosystem的形成歷史還太短。

不過台灣創新能量的擴散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愈來愈常在大眾媒體上聽到哪個台灣新創團隊得了什麼本土獎項、國際獎項,看到哪個創業團隊解開登上國際媒體版面的成就,看見哪個新創團隊真的拔隊飛到其他亞洲國家開疆闢土。如果沒有深切探究創業的本質和目的,人們只會把這些團隊看作另一個「做生意」成功的商人,而他們跟傳統生意人不一樣的只是,透過網路——倘若對於台灣網路創業者,你也曾經或者還持續這麼認為著,以下訪談內容是Jamie對這些評價的說明,讀讀先。
AppWorks團隊以電子商務為大宗,是因為這是台灣的機會?

《TechOrange》問(以下簡稱「問」):包括AppWorks團隊在內,台灣有愈來愈多創業者,尤其是做電子商務的,都擁進東南亞市場找機會,但情況真的這麼樂觀嗎?如果是這樣,那其他國家還在等什麼,為什麼只有台灣嗅到那裡的金礦味?

林之晨(以下簡稱「林」):東南亞的難度相對低,成功的成功報酬率相對高。去任何市場都不簡單,都要比較相對的機會和相對的難度。台灣電商去中國沒機會,那裡太成熟了,規模已經非常大,生態系複雜超過想像,我們的競爭強度不見得比人家高,因為在產業發展上也落後人家。台灣當然也有人去美國市場,比較難的是,我們不了解那邊的消費者想要什麼,以及如何管理當地員工。

以各國電子商務佔整體零售的比例來看,美國大概是4%~6%,中國是8%~10%,台灣也大概是8%~10%,而東南亞除了香港和新加坡,其他國家的比例只有0.1%~03%,所以台灣比較成熟的電商都很適合到東南亞發展--但,不是直接把經營模式複製過去就好,還是要變型。

問:這樣聽起來,好像所有市場尤其是電子商務產業,比的都只是「誰先進去搶」而已?

林:不是比誰先進去,台灣要怎麼比人家強,我們的優勢是東南亞有許多華人,傳統產業去那邊投資也不錯,商業友好關係一直都存在;找人才、優質合作夥伴,去東南亞比起去美國找資源更快。

而且東南亞市場相對中小型,這對中國、美國業者來說,不是他們最優先選擇的市場;馬來西亞大約3,000萬人,跟中國十幾億人比起來,中國會考慮到底要不要去拓展這個相對小的市場,他們也許寧可去找大市場,而美國是長期就不太重視東南亞市場。

所以,比起去面對中國業者、美國業者,台灣電商業者去東南亞比較門當戶對;至少比較是史萊姆等級的怪,而不會是越級打怪。

問:你剛才說台灣電子商務佔整體零售的比例是8%~10% ,ASAP閃電購物網現在雖然做得很不錯,可是如果中國電商也進來了呢?還是,這就是所謂創業者的挑戰?自己要想辦法面對?

林:其實中國淘寶來很久了,對既有電商的威脅還不如91 購物這類行動電商的高。電商也是接地氣的,上面賣什麼、怎麼賣給你、賣多少都是重點。中國業者來的話,一種是帶中國商品來,或者是跟台灣當地業者合作;可是台灣人會喜歡的中國品牌不多,也不熟悉,要在台灣市場打出中國品牌名號,不簡單。而且,台灣人在淘寶買東西也會在ASAP買東西,這是不同需求的選擇;人們不會因為去夜市,就不去百貨公司了。
AppWorks所育成的團隊,創造了什麼創業價值?

問:AppWorks育成的團隊中,得到市場肯定的、拿到創投資金的、往其他國家市場發展的,都愈來愈多。你怎麼看待這些團隊的成長與他們的價值?

舉例來說,插畫家社群Fandora的初衷是幫忙把獨立插畫家帶起來,所以後來選擇手機殼等品項來「推廣」,在販售商品的同時增加插畫家的知名度,可是除了販售商品之外,Fandora的價值是什麼?EZTABLE也是,大家從外面看起來只覺得他就是在賣餐券,餐券賣了也是餐廳賺走。這麼一來,團隊的價值到底什麼?創造就業機會、幫自己賺錢、幫客戶賺錢?這樣就是創業的價值嗎?

林:這樣說好了,我們也可以說「說穿了,PChome就是在賣3C、FB 就是在賣個人資料」,把商業模式的營收模式拿出來看,網路就是賣虛擬服務、資訊、商品,這是沒有什麼了不起沒錯。重點是,他們的營收模式跟供應鏈的關係是什麼?跟客戶、跟通路經營有什麼關鍵的資產?有沒有特殊的收費模式?這些組起來就是商業模式,而網路公司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談價值的時候要把這些都看清楚,而不是只是看一環。

EZTABLE了不起的是,他們證明網路訂位跟餐廳消費行為可以垂直整合在一起,大家訂完餐廳就順道買了餐券,這是消費意圖跟消費的完整整合,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使用者覺得方便。

至於Fandora,我覺得他們還沒有到達巨大的商業模式。他們現在解決了一群想要畫畫的人的煩惱:Fandora創造了一個平台,讓插畫家在上面上傳作品,消費者也可以用行動支持,買手機殼、衣服、馬可杯;有些插畫家已經可以靠Fandora過活,你可以說Fandora創造了一個職業:插畫家。我還不確定這可以規模化到什麼程度,是不是平台上一千個、一萬個人都可以當插畫家呢?這要三、五年才能知道。

這還需要一些嘗試與調整,但我希望五年後Fandora可以很有信心的跟大家說,有一萬個不用再放棄自己繪畫夢想的插畫家,已經從Fandora誕生。

問:你怎麼看待外界總說:「AppWorks只有Fandora和EZTABLE可以說嘴」?

林:很多AppWorks的團隊都在個別的垂直領域很有意義,他們的成功模式比較難被大眾理解,所以比較不會拿出來講,比如Tagtoo的程式化廣告自動交易是領導廠商,他們一年累積五、六千萬的營業額,但是他們的服務太冷僻,比較難拿出來和大眾舉例。

其實現在有很多新團隊的表現,都強過同時期的EZTABLE,我的意思是,如果都以三年來看,新團隊的成績其實可能都比EZTABLE好,但問題是大家現在看到的EZTABLE已經跑得更遠了。

EZTABLE的營業額每年成長三、四倍,今年有機會挑戰十億營業額;這個時候即便有個團隊花很短時間就達成一億營業額,跟EZTABLE的十億一比,還是差很多。YC也經常被說只講Dropbox和airbnb,但因為這些學長姐都跑太快了,以致於拿後面的學弟妹來講又顯得弱掉。
創業的意義和創業者的高度是什麼?

問:我會特別想找你聊「創業的意義」這件事,是因為前陣子看了Peter Thiel寫〈PayPal 共同創辦人:輸家才需要競爭,「壟斷」是贏家穩坐龍頭的成功之道〉,我重新思考創業的意義,然後卡住了。我很困惑為什麼台灣創業者都在做電子商務?為什麼我們不去中國拼?前進東南亞市場,那裡真的如我們想得好嗎?我們在台灣都站穩了嗎?到底創業是什麼?賣雞排是創業、Evernote是創業、Tesla是創業、賣手機殼是創業、網路訂位是創業,可是在我目前的認知裡,這都像是在做生意。我的意思是,我以為創造出一個以前沒有的東西,才是創業。

林:創業的最終,創造出來的應該是,更偉大的人類組織;創業實踐的是,人類對於組織這件事,能夠做到什麼樣的地步。

創業常常是在重新發明人類的組織。像Google的偉大在於,他網羅了二、三萬工程師用一種很厲害的方式組織他們,讓他們可以產出新的產品、商業模式,這才是創業終極的目的。

創業在挑戰人類組織能力的極限,但是在那之前必須要有一個可常可久的商業模式,否則沒有辦法維持這個組織,因為你還是要有資金。所以,在體現一個偉大的組織前,創業者應該要先創造一個規模化、可常可久的商業模式。厲害的企業都有一個厲害的商業模式,他的核心通常是一個厲害的產品:Google就的核心是搜尋、微軟是Windows與Office,而Amazon就是應有盡有的電商網站——從這創造很厲害的產品,變成厲害的商業模式,養出一個很厲害的人類組織。

EZTABLE一開始是一個賣「訂位」的產品,後來變成一個不錯的商業模式,現在他們正在Create一個可長可久的商業模式人類組織;重點不是他們是做什麼的,而是他們起來以後,能不能一步一步往下走。

你看Yahoo跟Google的商業模式,Yahoo一開始是一個入口網站,後來發展出廣告的商業模式,但他沒有創造厲害的人類組織,所以後來當他們必須「與時俱進」的時候,便顯得停滯不前。也因此,Marissa Mayer上任後改的,第一個就是組織,不是產品。

如果這樣看的話,創業追求的是組織這個東西,那才能讓商業模式與時俱進,讓公司愈來愈偉大。Google跟Apple為我們示範了人類組織軸線可能是這樣,大家就是要挑戰能不能比他們更厲害。像Tesla,他的商品很成功但是沒有商業模式,所以還在賠錢;如果有個團隊開發出更厲害的電動車、更厲害的商業模式,說不定可以打敗他。

問:那創業者的高度呢?你怎麼看前陣子Mark Zuckerberg 在中國清大用中文演講這件事,有政治意涵?是向中國靠攏的意思嗎?我的意思是,中國在全球人眼裡,終究是一個獨裁國家、沒有民主、侵害人權,假設這些國際企業因為考量商業利益而向中國低頭,那麼創業者的高度在哪?

林:我不太會用「政治」來看待這樣的事件。全世界有七十億人口,其中有十五億是講中文的,就算在網路上,這些人也一定是使用中文,雖然中國擋臉書,但這不會是永遠的事情。Mark Zuckerberg可以這麼了解中文,我會把這樣的事情翻譯成非常認真的創業者的行為;因為他意識到,如果要讓所有人都用臉書,他必須理解中文世界,這個出發點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而且,如果他想真的為了商業考量,應該早就進去中國搞「河蟹」了,我覺得他學中文跟配合中國審查制度應該要分開。要看的是,他的服務如果進入這個市場,所提供的服務價值是否大於所做的犧牲?就像,為什麼你要減肥、運動,因為暫時放棄玩樂大吃,你未來會有比較好的健康。

每個企業進入某個市場,都有成本、風險、期望的報酬,不應該用西方就是正義的思考邏輯。我會解讀成,Mark Zuckerberg身為一個執行長,看到了這麼多人用的語言和他所使用的不一樣,他就去學,這是很值得學習的;很多人說要做全世界市場,但卻連語言、文化、興趣都不認識,馬克這麼忙都可以學中文,台灣的創業者沒有道理推託。

原文:http://www.setn.com/ColumnNews.aspx?PageGroupID=1&NewsID=61951&PageType=1
延伸閱讀

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資訊商品實作課程3/7即將開班!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1月5日,三個合伙人來到甘肅貧困山區隴西汪家坡小學送去他們為孩子們購買的文體生活用品。 楊艷敏 攝


  「讓我們一起創業吧!」

  幾年前,年僅24歲的潘昊向比他小幾歲的繆建國發出創業邀請時,他們可能不會預料到,他們二人創辦的這家小公司「矽遞科技」,如今會成為一家規模國內最大、全球排名前三的開源硬體製造商。潘昊於2011年創立的「柴火創客空間」,更成為國內知名的創客「夢工廠」。




隨著服務經濟興起,考照趨勢也更加多元化,不少上班族為了興趣、或是培養第二專長而考證照,根據調查,有69%的上班族持有證照,每人平均有3張,至於目前上班族最有興趣取得的熱門證照首推國際專案管理師(PMP),其次是國際咖啡調配師(International Award in Barista Skills),都占了2成以上的比率。

根據104教育網針對專職工作年資滿3年的上班族進行的「2015證照暨進修大調查」,有69%的上班族持有證照,每人平均有3張,其中有65%是在學期間即取得第1張證照,證照持有的大宗最多是語言類,占29%,其次是電腦資訊網路,占26%,再其次是財金保險不動產,占26%。
【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在全球的創業熱潮中,台灣的競爭力有多少?軟實力在哪裡?根據美國「全球創業精神發展機構(GEDI)」公布2015年《全球創業精神指標》的排名,針對全球各國的創業態度、創業能力和創業企圖進行評比,台灣的總名次列全球第八,在亞洲地區則超越新加坡、日本與南韓,位居亞洲第一,顯示台灣青年對於創業,具有極大的熱忱。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教育部長吳思華日前在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中,進行「創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專題演講。他表示,希望各大學能調整現有的入學方式,讓國、高中可順利發展特色課程教學;另一方面,因應少子化對大學帶來的衝擊,教育部也將在農曆年後提出「高教創新轉型方案」。

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為協助青年創業,勞動部宣布兩項促進青年就業政策,將投入新台幣1,000萬元,於台中、台南試辦「創客園地」,輔導青年透過3D列印等技術開發成品,並輔導上網募資、量產。另外,針對跨區域就業的年輕人,勞動部將開放申請交通、搬遷和租屋補助金,補助最快6月上路。

為鼓勵年輕人創業,勞動部今年將規劃投入1,000萬元設立「創客園地」,地點將選在台中及台南,預估年底前可服務至少1,000人次。

勞動部長陳雄文指出,創客園地將引進數位電腦車床、切割機、3D列印機等設備,青年若要加入,就必須先取得機器操作執照,再實地創作,將創意商品化、大量生產。他說:『(原音)你只要參加成為會員之後就進到工作坊裡面,你就可以將腦海中想出來的創意,透過機器做出一個實品出來,實品出來後我們就協助你上網,開始做群眾募資,看有沒有人願意投資,就可以做成一個產品,你就可以創業了。』

勞動部也指出,考量在地性,目前台中會以模具製作為主、台南則會以生產文創商品為主,吸引年輕人參與。

此外,對於跨域就業的年輕人,勞動部也祭出補助,將過去僅適用失業勞工的跨域就業補助金,納入18至29歲的未就業青年,只要經過就業諮詢推介,成功跨區域就業,就可申請異地就業的交通、搬遷和租屋補助金,預計最快今年6月即可上路。

原文:http://news.rti.org.tw/news/detail/?recordId=172935

延伸閱讀
小米創辦人雷軍。(中新社)

2014年2月20日,大陸的小米3手機大陣仗在台灣舉辦新機發表會,並首度開放中華電信加入代銷行列。


小米系列手機標榜「低價、物超所值」,強調不必買蘋果,買小米更划算。小米3內建5吋FHD螢幕、高階4核心處理器、1300萬畫素相機,機身並採用鎂鋁合金一體框器壓鑄成型,官方宣稱整體性能較上一代的小米2提升40%。上市初期,包括中華電信及遠傳,售價9999元,去年年中則已跌至約7200元。

台灣年輕人的創業夢在哪裡

小米創辦人雷軍是個敢作夢的天使投資人。在中國大陸,年輕創業家一棒接一棒,就像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所說,台灣怎麼還是張忠謀、郭台銘等「上一代」企業家,年輕人都到哪去了呢?中國大陸近幾年,創業風潮興盛,有夢想的年輕人前仆後繼的實踐自己的夢想,台灣呢?政府該慚愧,竟還要馬雲捐款成立基金會,協助台灣的年輕人赴大陸學習該如何創業。

在埋頭拉車的同時,更要抬頭看路

雷軍當年籌組小米團隊時,花了半年時間找到7個合夥人,全是技術人才,平均年齡42歲,8個人管理100多人公司。創業前3年,雷軍很自豪「沒犯過什麼大錯」,他有句令人讚賞的名言:「在埋頭拉車的同時,更要抬頭看路」。

創業不是埋頭苦幹,當辛苦工作的汗水從額頭低下時,就是在提醒「別再低頭了,該抬頭看看世界」。看看對手,看看自己,台灣何時能培養出一位雷軍呢?


原文: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20000166-260109
延伸閱讀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噗浪(Plurk)創辦人雲惟彬,最近把總部從美國搬來台北。他在接受《今周刊》訪問時,對於有心創業的年輕人,闡述了幾項建議。

首先,雲惟彬認為,創業家要過的第一個關卡,其實是心理上的「挫折復原力」。「創業幾乎有9成會失敗,」但如果把失敗看成一個「汙點」,感覺自己收到一張不及格的成績單,是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應該把創業失敗「當成很棒的東西」,是一種寶貴的經驗。美國的創投公司往往是看創業者的失敗次數來投資,失敗愈多次、它們投資愈多錢,因為你的經驗比別人更豐富了。





潘昊從小愛把家裡能拆的東西都拆了一遍,然後重新組裝,並且十分享受這個過程。大學期間,參加各種競賽,大學畢業時他放棄保送研究所機會,進入四川成都Intel工作。一年多後,他離開Intel,開始騎行中國,到了北京進入一家貿易公司上班,累積國際貿易的經驗。之後,他尋找創業機會,接觸Arduino、了解open source和硬體開發等相關領域。2008年7月南下深圳,成立深圳矽遞科技Seeed Studio,這是一家致力於open source運動的服務型企業,為小型創新者提供快速開發工具、敏捷化生產製造服務,將硬體產品原型(prototype),投入生產和市場推廣。








在創業過程上,要隨時以價值為中心做判斷標準,找出最佳方案,把未知和兩難的狀況盡量去除,迅速做出決定,並且好好執行。不過在試圖去除那些無知、不知、未告知等未知時,最麻煩的就是判定虛實的問題了。虛的事,作實的決定;或是實的事,做虛的決定,結果都會很悲慘。未知裡有虛,也有實;人有虛,所以事也會虛,我最討厭虛的人和事,表面行禮如儀,浪費時間和生命在這裡真得很不值得。

女生:「當我在日本當學生的時候,我並不想要工作,我沒有夢想。我決定去韓國學韓語,而我也是在那裡遇見了我的男朋友。這帶給了我很大的希望,也改變了我的人生。我開始感受到我想要在我的生命中做些貢獻。我主修中國文學,而且我想要去台灣,我(把這個想法) 告訴他,而他同意和我一起來。」

男生:「我之前在韓國的時候是做金融業的,但我發現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我發現做其他事可以帶給我更多的樂趣。而且我之前就在台灣實習過。我記得當我們走在大邱廣域市(韓國)街道上,我們在 7-11門口的一台車前停下談到:『如果我們想要實現我們的夢想,我們必須現在實行,當我們還年輕無拘束時,我們不應該浪費我們的時間。』」

女生:「在去過很多台北的甜點店之後,我們認為很難找到好吃但不貴的甜點。我們想要做一般民眾可以負擔又好吃的法式甜點給台灣人。我想要和他們分享我對好吃甜點的愛,所以我們決定要開一個甜點攤,而且相較於韓國我比較喜歡台灣。台灣的文化和日本的比較相近所以比較容易適應。」

「我們的甜點攤到現在大約開了一年,而現在的我比以前更積極,我們的顧客真的很喜歡我們的甜點,而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但事實上我曾經認為自行創業非常累人。(因為)要烹調(製作甜點)、天氣、身為外國人、沒有穩定的生活 …等。」

「有一天,我遇見了一個企業家,他告訴我:『不要放棄。如果你持續努力並好好地做,兩年之後你會看到一些好的成果。』看到大家盡力做到最好,使我產生了力量,所以我沒有放棄,我不想認輸。」


原文: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27358/


延伸閱讀
毫無疑問,史蒂夫•賈伯斯、比爾•蓋茲是20世紀最偉大的創業家,賴瑞•佩吉、謝爾蓋•布林、馬克•祖克柏打造的Google和Facebook則是21世紀影響世界的重要網路公司,但是如果要尋找將會打造未來人們生活下一個大事(Next Big Thing)的人,很明顯,你一定要把伊隆•馬斯克放在這個名單上。


▲國發會主委杜紫軍大力推行創新創業。(圖/記者林信男攝)

記者林信男/台北報導

近年來國發會積極推展創新創業,盼開創新一波經濟成長動能。國發會表示,預計6月上旬會在「台北國際電腦展」設置新創企業主題館,以「預見未來」(Meet the Future)為主題,打造台灣創新創業品牌形象。
 本報記者 陳璐《中國青年報》(2015年02月19日01版)
  除夕下午,「掌新銳」的創始人張翼最後離開公司,坐上了從上海回汕頭的火車。他給父母準備的年貨之一是自己公司的成績單:憑藉自己在線教育項目的出色路演,他獲得了一個創業電視節目的總冠軍,成功融資近千萬元。
2月7日,王銳旭(左2)在母校的演講很成功,演講結束后,王銳旭被學弟學妹圍住。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可能在我們吃飯的過程中,又有一個APP死了。」

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來去台東,百萬創業金圓夢
聯合報/羅紹平、何祥裕、劉宜峰製作
圖/本報資料照片、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漫步在台東的鐵花村,傳入耳中的原住民音樂,慢市集的手作小物,讓人感受自在、悠然的氣息,也感受到民眾創業的活力。

去年創下六百萬觀光人潮的台東,近年發展觀光業,但台東縣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楊珍琪說,登門求助的業者「10個有9個半都缺資金」。

縣府2月16日與信保基金簽約,提供縣民最高100萬「繁榮家園」貸款,前三年1%的利率,希望吸引遊子返鄉創業。
台東  創業啥最夯
台東縣政府統計,去年新創事業的前三名分別是飯店(民宿)、餐飲與農業加工,幾乎都與觀光產業有關,顯示台東的產業轉型收到成效。
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飯店(民宿)餐飲業農業加工
台東  老闆比較少
根據政府統計,台東的就業者從業身分結構中,雇主只有3.11%,但台灣地區則有4.27%,台東人當老闆的似乎比較少。
就業者從業身分結構-雇主
台灣地區4.27 %
台東縣3.11 %
貸款小撇步
簡文香(特色咖啡店負責人)
1
多參加政府開辦的創業課程,學習財務規劃、行銷等專業知識。
2
選定地點後親自觀察開店地點、客源及當地特色。
3
發揮創意,我開店地點附近有財神廟,咖啡定價均以8結尾,招攬香客。






延伸閱讀
編譯:高克瑋、李英嘉

一樣的創業支持,不一樣的兩條路

矽谷知名創業家、創投資本家、Paypal共同創辦人之一的Peter Thiel,每年會在大專院校選出一群有志創業的學生,提供十萬美元的創業獎金,並承諾在學生休學創業後提供導師諮詢,協助他們築夢踏實。而連續創業家、大數據公司Splunk的創辦人Michael Baum則反其道而行,一樣提供學生十萬美元的創業獎金及導師諮詢,卻鼓勵學生繼續完成學業。
讓隔絕校園與業界的高牆倒下吧
當亞洲各國創新創業越發蓬勃,新創公司紛紛崛起之際,能夠擔起合縱連橫之大任者,便能綜覽全局、獨霸四方。來自新加坡的創業資源交流平台「e27」便是以此為目標的一家公司,而來自台灣「Entrepreneur+」今年也正式成為「e27」區域夥伴,加入亞洲創業戰的前線。
文/鄭俊德



經過統計,創業有高達7成以上即的失敗性,而能創業十年以上仍存活的公司,更是極少數。

而文創產業雖然投入的投資可能不會太高,但是規模化與成功率也是極大的困難與問題。

有一本書「精實創業」是近期許多創業家必讀的工具書之一,裡面主要提到了透過簡單的風險控管提高創業的成功性。

過去創業,我們習慣寫好一個完整的商業企劃書,尋找資金或是做整體的商業架構,但是多數的商業企劃書卻很難明確估算出真正的市場需求與變化。

如果創業就像學會開車,你開車的第一步一定是先去駕訓班或是考照場開張上路的駕照,但有了駕照不表示上路就會開好,就像創業,去完成了公司登記可以開始報稅開發票,不保證就會有生意一樣。

而後確立行駛的終點與目標,有的人會打開導航,如以創業看來就是寫份完整企劃書,確立方向,但是如果有看新聞,導航其實常常出錯,目的地或是路途並不保證比較近或是快,更多時候是個人的思維與經驗去限制你的速度與方向,多數人反而更躊躇不前,問問真正上路的人,有人真的從頭到尾把車輛使用手冊讀完的嗎?

最好的方式應該是,馬上上路,隨時調整,並且適時詢問(讀書、上課或是問大師),不斷不斷地調整方向,這樣反而能將方向帶往市場真正需求的正軌上。

這裏分享幾個精實創業提到的大公司案例,如現在很多人使用世界知名的dropbox線上分享硬碟,起初連成品都沒有,只憑一個點子拍成影片去介紹要達成的概念與技術,就獲得許多人的支持與迴響,並且籌募了許多資金,很快地產品真的問世甚至超過許多人的期待。

google一開始只能搜尋專業技術網站,但是他並沒有因為還沒找到獲利模式而分心,反而不斷修正與擴充,終於從網路廣告中找到用續經營的循環,並且確立核心後,併購了youtube等等影像搜尋等社群。

而其中google收購的flickr,原先是一個線上遊戲網站,但是卻透過不斷地修正調整與轉型反而成了全世界最知名的照片分享服務。Twitter原本是線上廣播卻透過網路架設起140個字的社群型態。

而就連現在最多人使用的臉書,創辦人祖克伯最起初設計的網站原型是哈佛大學內的正妹評比網站,讓大家來選學校哪個正妹分數比較高。

創業的最後目標常常讓人出其不意,但是我們可以明確知道的是,只有符合市場需求才能存活,創業需要一個大目標,但是有時候不要過於執著,多聽聽市場的聲音,才是真理。

原文:http://grinews.com/news/2015/02/17/%E5%89%B5%E6%A5%AD%E4%B8%8D%E6%98%AF%E5%8F%AA%E5%81%9A%E8%87%AA%E5%B7%B1%E9%AB%98%E8%88%88%E7%9A%84%E7%94%A2%E5%93%81/

Paypal創辦人、《從0到1》的作者Peter Thiel來台演講,排除書中內容不贅述,另外整理出給創業者的5大觀點。一如他想在《從0到1》中強調的「逆向思考」思維,他提醒創業者目前所有的趨勢有過度被渲染的現象,應該要對趨勢保持懷疑的態度。

如何看待未來的科技趨勢?Peter Thiel說,「我不喜歡這個問題,我不是預言家,沒辦法告訴大家未來會怎樣,通常趨勢的答案都很平凡,例如未來5年會看到更多人用手機之類的。」


(圖說:Paypal創辦人Peter Thiel首度來台,笑說自己不會再出下一本同類型的書,因為過去的自己難以超越,要避免競爭。圖片來源:郭芝榕攝影。)

觀點1:對趨勢抱持懷疑態度


他認為所有趨勢被過度渲染,創業家應要對趨勢抱持懷疑的態度,像健康照護軟體、教育軟體、SaaS企業軟體這些概念在矽谷被過度宣傳。Peter Thiel開玩笑說,「如果你聽到大數據和雲端運算這些詞語,你可能要趕快跑開,因為這很有可能是為了騙錢。」

Peter Thiel形容當創業家在使用趨勢的流行詞語時,就像在玩撲克牌遊戲,必須唬人,但唬人的話愈多,你就愈無法分出區別。當一家新創公司形容他的服務是「有手機平台,可以連結到雲端的SaaS企業軟體。」雖然放上流行詞語很容易,但也會讓你跟別人一樣沒有區分,因為有些分類有誤導性,一旦被貼上標籤就很難跳脫。

觀點2:專注在一件事上,而非列出很多選擇


帶領Paypal在2002年上市,後來以15億美元被ebay收購,回想Paypal創業過程,Peter Thiel說,一開始忽略很多挑戰,商業策略有點混淆,花一段時間才找到適合的策略,比如如何收費、收款問題、如何多賣一些服務。

創業者常犯的錯誤是,認為公司有很多選擇,很常在投影片中看到創業者指出只要做ABCDE就會成功。但Peter Thiel認為,列出ABCDE,表示你沒有思考清楚,當公司的商業策略走向有很多選擇的時候,也不會有強烈的信念。

如果可以專注在一件事上,而非列出5個選擇,就不會浪費時間走冤枉路。就像Facebook的問題一直是:除了廣告如何獲利?很多人覺得做廣告業務不能成為主要的商業模式,認為可以投入電商或支付獲利,但事實上Facebook有90%獲利都來自廣告,如果他們當時就專注在廣告的話,也許會成長得更快。

觀點3:核心能力對了,就能彌補其他不足


矽谷太重視失敗,而失敗沒有什麼了不起,可以讓人學習下次更好。技術、人不對、計畫不通、時機過早過晚、太保守,都是失敗可能的原因。矽谷有很多新創公司,組織管理不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編制不好、沒有規畫等等,從管理觀點來看矽谷新創公司,很多都很糟。

Peter Thiel說,創業時很多事無法十全十美,重點不是把細節全部做對,而是要讓行得通的元素更加順暢,只要有很好的核心思維,就可以彌補其他不足。例如Twitter雖然一直都管理不當,但它是核心很強的公司。只要能發揮核心能力,隨著時間的演進,自然有辦法解決錯誤。

觀點4:投資人也要逆向思考


Peter Thiel曾列出他們不認同、永遠不會投資的30-40個類別,Peter Thiel回想這有點太武斷,然而,隨著環境一直在改變,也要用逆向思考來檢視自己的投資類別。例如,哪些好的投資沒有人做?為什麼其他投資人不了解這家新創公司?他認為,如果大家都了解這家公司,投資門檻比較高,如果大家不了解,又是很好的公司,就會是很好的投資標的。

Peter Thiel也常思考投資者的偏見,例如許多投資人喜歡投資自己會用的東西,投資人會想坐黑頭車,所以投資Uber,而一般投資人不會想體驗去睡別人的沙發,所以創辦人基金(Founders Fund)選擇投資Airbnb。又像是Facebook是以大學為主的網站,大部分投資人不是大學生,所以這之中就會有系統性的盲點,而這些盲點是變動的,必須不斷重新評估。

觀點5:股份的絕對價值才是重點


什麼樣的新創公司會獲得Peter Thiel青徠?Peter Thiel說,科技新創公司,會先看團隊對技術是否有信心。第二、商業策略是否能成為獨占事業?第三、人才,是否有個好的團隊?新創團隊的默契如何很重要。

新創公司在考慮是否要接受外部資金時,Peter Thiel認為,重點不是最後要持有多少股份,而是股份的絕對價值有多大。占10%股份,或擁有10億美金的價值?顯然後者是比較好的。

愛因斯坦說過,即便一開始虧損,複利是全世界最強的力量。Paypal創立初期每天以7-10%成長,10月成立,11月有1千名使用者,12月達1萬2千名,隔年4月擴張到100萬使用者。

Peter Thiel說,「當我們可以看到倍數成長,代表可以取得外部資金來驅動成長。有方式達到這些目標的話,就可以接受投資。」

此外,永續經營的公司都是企業模型還不錯的公司,他強調先占領世界再來賺錢,不用先證明自己已經賺錢再去占領世界。

原文: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5396
延伸閱讀

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OutLine
課程題綱
在創業管理這堂課,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首先說明何謂創業型經濟、其次是創業的過程,接著提示創業精神、創業行為及創業文化的差別,最後則說明如何撰寫創業計畫書。
多數已開發國家的經濟體系,已經逐漸從傳統「管理型」轉移到現代「創業型」的知識經濟體系,新創事業所創造出的就業機會,已領先傳統大企業所提供的工作機會;新創事業創造出來的市場價值,亦逐步超越傳統大企業。

文:何宛芳

雖然近幾年國學經典在義務教育教材裡的比例,常常都成為爭執的話題,要讀多少才夠,讀多少又太多?不同的聲音與論述都各有依據,但其實,拉開了人生的長河,國學經典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可以有更深層的意義。


矽谷傳奇創業家、Paypal共同創辦人彼得.提爾明(16)日將訪台演講,提供台灣產業界創新創業觀點。

提爾是矽谷具有傳奇地位的創業家代表。他參與創辦知名電子支付品牌PayPal,PayPal賣給eBay後,許多離職成員在矽谷發光發熱,互相牽引投資,成就YouTube、特斯拉、Link dIn等超級明星企業,外界稱這股勢力為「PayPal幫」,彼得.提爾就是外界公認的「PayPal幫」共主。


中高齡求職雖然不易,但只要有心,一樣可以圓夢。五十一歲的吳靜芬從醫院退休後,轉行當起廚房助理,足足磨兩年,去年十月起她與女兒一起經營義大利麵外送服務,從自家廚房出發,一圓創業夢想。

吳靜芬(右)與女兒從自家廚房出發,成功開創事業第二春。 圖/就服中心提供分享


根據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統計,去年第四季區內的求職人數達兩萬三千八百七十七人,其中四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中高齡求職者有四千六百九十六人,比上季增加4.92%,六十五歲以上求職者也多達九十四人。就服中心建議中高齡求職者一定要有耐心,先求有再求好。

吳靜芬兩年前她自醫院退休後,沒有讓自己閒下來太久,就到屏東就業中心找工作。經過多次媒合,她曾到滷味攤幫忙、也到醫院當過廚房助理,後來又到多元就業單位從事廚工,足足磨了兩年,才漸漸累積烹飪的專長。經過兩年多餐飲工作磨練,吳靜芬決定與女兒攜手投入外送服務,母女兩人決定以「外送義大利麵」創業,就從自家廚房出發,不僅節省了店面成本,又可以兼顧家庭。

吳靜芬的「Miss Wu」義式廚房去年十月正式開張,推出義大利麵、燉飯加焗烤,有近二十種選擇,母女兩人還沿街發送傳單,以平價外送的方式主攻上班族及學生,目前吳靜芬的創業夢還在延續中,但努力的精神已讓身旁的人感動。




原文:http://udn.com/news/story/7269/709619-%E4%B8%AD%E5%B9%B4%E5%89%B5%E6%A5%AD-%E9%80%80%E4%BC%91%E5%AA%BD%E5%AA%BD%E5%85%A9%E5%B9%B4%E7%A3%A8%E4%B8%80%E5%BA%97


延伸閱讀

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想成為下一個查克柏格或比爾蓋茲的人注意了,研究指出,有這個夢想的人最好努力完成大學學業,不要像兩位前輩一樣中途輟學,因為完成大學學業再創業的人,公司存活的機率較高。 圖/網路



想成為下一個查克柏格或比爾蓋茲的人注意了,研究指出,有這個夢想的人最好努力完成大學學業,不要像兩位前輩一樣中途輟學,因為完成大學學業再創業的人,公司存活的機率較高。

英國金融時報(FT)在調查全球企管碩士(MBA)排名前100大的商學院後,發現受訪的7,800名學生當中,有22%在畢業後創業,這些人創立的公司裡,有84%在營運三年後依然安穩存在,存活率遠高於一般新創公司,甚至超越那些創業環境最友善、創業支持基礎設施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也就是投資人、指導支持和國家幫助等有利創業的條件。





想成為下一個查克柏格或比爾蓋茲的人注意了,研究指出,有這個夢想的人最好努力完成大學學業,不要像兩位前輩一樣中途輟學,因為完成大學學業再創業的人,公司存活的機率較高。 圖/網路



以美國為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僅60%新創公司可以歡慶1歲生日。但調查也顯示,美國MBA的畢業生似乎比較擅長創辦企業。畢業生創業最成功的五家商學院中,有四家位於美國,而且這些商學院創業成功率,比金融時報排名百大商學院平均比還要高。

這裡面的畢業生中,表現最出色的是加州史丹福商學院。史丹福商學院2011年畢業的學生,創業三年後平均收入為19萬506美元,超越未創業者的17萬433美元。史丹福商學院的校友若選擇創業,因為具備鄰近矽谷的優勢,而且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被矽谷吸引而來的創投公司,因此獲益不少。

這群史丹福商學院校友兼創業者當中,名氣最大的是艾洛諾芙(Shely Aronov),她在完成MBA學位一年後,就創辦了主打以色列原汁原味的鷹嘴豆泥高級餐廳「Yamba Hummus」。艾洛諾芙說:「在我創業之前,史丹福就知道我應該創業。我是在商學院求學期間獲得這股勇氣,並成立自己的公司,這是我從事過最快樂的工作。」

擅長傳授創業技能的Babson學院MBA學生表現也不遑多讓。該校2011年的MBA畢業生裡,有39%的人創業,其中有93%在營運三年後依然存在。

鄰近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商學院的2011年畢業生中,有36%的人開辦自己的事業,其中86%在營運三年後還存活。

金融時報的研究也顛覆了創業會犧牲收入的傳統看法,因為過去大家都認為,創業者為了確保把最多的資源投入到新公司,會竭盡所能地節省支出。

金融時報的調查顯示,受訪者的回應指出,近來商學院畢業生若自己創業,平均年所得為13.4萬美元,略高於商學院全數畢業生平均的13.2萬美元。

雖然受訪的創業者中,有5%在畢業三年後仍然沒有領到薪水,但因為這當中包含未透露薪資的受訪者,因此這個比率無法代表創業所需承擔的財務風險。

在金融時報調查中,無論是在唸書時期或畢業後創業的人,42%表示,創業所賺的錢在畢業三年後已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在校時學習創業的方法


上創業課程,但主修專業學科

●講求實做的商業課程比鑽研學問實用

●和同學一起參加新創事業的培育活動

●擬定真正的商業計畫,尋求外界投資人的批評

●把人脈網路拓展到學校之外

●暑假把握實習機會,趁早學到經驗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原文:http://money.udn.com/storypage.php?sub_id=6674&art_id=692687

延伸閱讀

馬雲6個創業心法

|
馬雲與拍檔們於15年前在家創立阿里巴巴,當日沒有人看好計劃,沒有人會認為會成功,今天卻成為全球最大網商,在美國紐交所上巿。怎樣走到今天,馬雲積累不少經驗,更總結出一套心法,並在本月初在香港會展中舉行的「馬雲與青年有約:從夢想到成功創業」講座中與觀眾分享。《i-Money》記者整理其演講,歸納出六大創業成功心法。
1. 理想不能得把口
馬雲指,很多年輕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沒有行動的理想,只是夢想甚至幻想。當年輕人有理想後,要找一批人共同堅定地去走這條路,實現理想,
 
如果一個人去做,其實是很累的,創業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一批人的事情。
 
15年前馬雲找來24個朋友到他家,說要做一件事情叫Internet,他說了兩小時,但沒有人明白他說甚麼。當時內地電腦未普及,莫說上網了,Internet也是陌生事物。
最後24人投票,23個人反對做這事情,只有一個人說:「你去試試看。」最後他們還是決定要創業,連他共有18個人留下來,成為阿里的創始人。15年前,即1999年在家創立阿里巴巴。
馬雲稱遇到問題要先檢討自己。(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馬雲稱遇到問題要先檢討自己。(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2.  讀書不成宜創業
馬雲直言很多年輕人覺得資源不足,不配創業,但他認為缺乏條件,反而容易創業,因為有條件、資源好的人,都找更好的工作去,怎會願意去創業?他指自己正是讀書不好,所以才去創業。初中考重點中學考過3次,高考數學考得一份,大學考過3次,最後入了當時被視為四流的杭州師範學院,
 
但我今天覺得,這大學對我來說,比哈佛還重要。
 
創業時,馬雲跟拍檔們,只湊了50萬元人民幣就開始創業,別人眼中,是不可能成功的一群,
 
但我跟他們說,如果我們這些人都能成功,中國80%年輕人都能夠成功,因為沒有人比我們沒錢、權力和地位,沒有人比我們更沒有資源。
 
3. 向失敗學習
成功總有原因,但馬雲認為,創業的人要思考更多的,是別人為甚麼會失敗。他發現很多同事很聰明,但讀完MBA那些課程回來之後,全都不聰明了,為甚麼?
 
那些MBA課程的個案研究,全找為甚麼成功,當你多看別人怎麼成功,自己會變得飄飄然。
 
他指成立阿里的頭3年至5年間,一發現有公司是怎麼失敗,便會把這公司的失敗案例發給所有同事,
 
這些事情要記住,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不要以為你夠聰明,人都差不多,所以只有想方法避開這些經常犯的錯誤。
 
他不諱言,即使如此,阿里所犯的錯誤也絕不少。
馬雲與青年談創業問題。(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馬雲與青年談創業問題。(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4. 想不通?睡一覺
阿里成立時,馬雲跟拍檔們合湊50萬元人民幣,「大概能堅持12個月,如果能夠找到融資,再繼續下去,結果到第八個月,錢用光了。」於是他和幾個拍檔去了美國矽谷找投資,30多個風險投資人都不願拿錢給阿里,「沒有人說阿里巴巴是個Good Plan。」他寫的計劃書全部被拒絕,當時作最壞打算,是18人一起去找工作,最後還是熬過去。
馬雲坦言,15年來,他和拍檔們曾想過放棄,
 
最後,很奇怪,很多事情你再熬熬就改變。人要放棄很容易,在高樓跨前一步就沒了,退回來是多麼難,但事情待一、兩小時後,情況就變了。
 
他指每次遇到大麻煩時,會去睡一覺,明天再想想。
 
堅持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人衝動的時候,大家想放棄的時候,停下來花兩分鐘想一想。
 
阿里巴巴去年上市,令馬雲一度坐上內地富豪榜首位置。(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阿里巴巴去年上市,令馬雲一度坐上內地富豪榜首位置。(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5. 永遠樂觀
馬雲今天以成功者姿態站在台上演講,但他坦言15年前創辦阿里到今天,沒想過這麼艱難,有這麼多麻煩和痛苦,
 
我跟自己說,如果重新再來過,你願不願意?我肯定不來;你一樣這麼成功,但你一樣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你願不願意?我不願意。
 
他悠悠歎道,大家只看到別人成功的時候,卻沒有看到他犯錯、沮喪、同事矛盾、政府找麻煩、發不出工資、客戶要退貨的時候。他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困難,即使把公司做大了,一樣有困難要面對,
 
企業愈大,麻類愈大,責任愈大。真正是大公司有大的麻煩,小公司有小的痛苦。
 
但他指走到今天,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全球商界上了不起的人物,發現他們都是很樂觀的人,只有抱持樂觀的態度,才能創業。面對種種麻煩,馬雲自言自己也是樂觀主義者,
 
2008年金融危機來的時候,我跟同事說,機會來了,以前很厲害的,現在倒楣了,輪到我們發點小財。
 
他樂觀地說,盡管再困難,十年以後,成功的企業家、有錢的人一定比今天多,因為人類總能夠解決問題。
6. 遇問題先檢討自己
那些商界了不起的人物,除了永遠樂觀外,馬雲認為他們遇上麻煩,不是以抱怨應對,而是檢討自己、改變自己。
 
我自己跟許多年輕人一樣,經常會說,如果我是總統,我怎樣怎樣做。如果我是總理的話,我會這麼這麼做。其實要改變世界,留給總統總理去做,改變自己更為重要。
 
他指凡遇到麻煩,犯了錯誤後,先檢查自己,有甚麼未做好,改變自己。因為只管抱怨,會錯失機會,而機會往往在抱怨中,當有人抱怨,找到方法去解決就可以,阿里巴巴就是從抱怨起家。
 
當時聽到小企業做出口難,只能去廣交會,因此想到搞網上平台,於是出現阿里巴巴。
 
原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381期(收費閲讀),標題經TOPick 修改,原題為「馬雲6大創業心法 官司假貨醜聞纏身」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本文作者林之晨,現為台灣 AppWorks 之初創投創辦人暨合夥人
lin
本文摘自我的新書《創業》第三章「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初創業者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為這世上的人都想要他正在弄的產品,好像人山人海已經擠在外面排隊,只要把這個產品蓋好,大門推開,客人就會瘋狂湧入,白花花的鈔票也跟著大把大把的收進來。
問題是,99.99% 的創業故事,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事實是,所謂成功的創業團隊,真正成功的通常都不是他們第一個產品。前幾年很受歡迎的「Angry Birds」,在全球超越了 10 億次下載。但很少人了解的是,Angry Birds 早已是 Rovio 的第六十幾款產品。在那之前 Rovio 已經創業 6 年,在寒冷的北歐度過了數千個無人問津的日子。
幾年前很紅, 全球超過 5,000 萬人在玩的「Draw Something」, 又是另一個典型的案例。這個 App 其實是 OMGPOP 的第三十多款遊戲,在那之前,OMGPOP 也早已存在 6 年。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承認,在 Draw Something 爆紅之前,OMGPOP 就只差這麼一點點,便要關門大吉收工回家。當然當他們成功的以 2 億美金天價賣給 Zynga,大家也方便的忘記了他們是多麼痛苦掙扎了 6 年,才有今天的成果。
在全球有 5,000 萬活躍用戶,最近一輪增資估值超過 38 億美金的興趣社群「Pinterest」,也是一個好例子。他們從 2011 年底開始竄起,短短幾個月內衝上全球 50 大網站的排行榜地位,讓創投都搶著要投資他們。但當大家津津樂道這個爆紅故事的同時,其實很少人注意到 Pinterest 團隊早從 2009 年就開始創業,網站剛上線的前 9 個月,會員人數連 1 萬個都達不到。為了突破困境,創辦人 Ben Silbermann 只能每天寫信給這些使用者,約他們喝咖啡,看看網站到底哪裡有問題。
像這樣的故事我還可以舉出好幾打,因為每個成功的網路公司,背後都有這段不為人知的過去。當然這時間有長有短,有些人是一、二年,有些人則長達六年、八年,但你幾乎找不出有任何新創團隊,在產品推出第一天,就出現瘋狂搶購的情況。

別對市場不切實際想像

歸納原因,其實市場並沒有那麼容易。每天醒來,早已有太多的媒體、產品、訊息在等著競爭消費者的注意力和荷包,要一個新產品在上市的第一天就能夠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出線,那當然是一個不切實際期望。
可是這個東西市場上沒有啊!
第一次創業的人會說。
其實沒人做的往往不是因為沒人想到。這世上有 70 億人,每個人大腦結構都類似,光靠想的其實很難想出什麼新鮮事。更多的時候,沒人做的東西往往是因為前面的人試了,但發現沒人需要。
初創業者往往在腦中想像了一個完美的使用者,非常清楚自己人生的缺憾,也非常有時間了解新產品,正在等待著這個不存在的東西。但當他第一次把產品完成,推向市場之後,才會發現這世上的人都很忙碌,也都很懶惰,根本不像他想像的一般。

面向現實才最踏實

但那沒有關係,因為這是創業必經的磨練。從天堂掉到凡間後,有一些團隊會適應不良,不久之後就放棄創業。但也有一些團隊,他們會把自己歸零,重新去學習所有在真實市場生存的方法 ── 如何聆聽使用者的回饋、篩選其中值得參考的意見、如何根據意見設計符合他們需要的產品、如何透過搜尋引擎與社群媒體進行推廣、如何做公關、如何和通路夥伴建立合作關係、如何簽下客戶、如何訂價等等創業者必須要會的事情。
這個過程當然少說要個兩、三年,接著如果他們還沒有餓死,這個團隊才會有機會開始慢慢找到一些成功。但這樣的成功是很踏實的,因為你完全知道你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
至於剩下那 0.01% 第一天就爆紅的,相信我,他們的人生並沒有比較好。這些人通常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成功的,因此當好運離他們遠去時,他們也不會知道自己是如何失敗的。
所以,第一次創業的人,別急著成功,因為成功前的所有磨練,都是一個未來領袖必經的道路。

更多案例與心法,在我的新書《創業

jamie 12 feb

原文刊於作者網站MR JAMIE
原文:http://startupbeat.hkej.com/?p=14088

延伸閱讀
為掌握青年網路創業者需求,經濟部長鄧振中16日將率領工業局、技術處、中小企業處、商業司等相關單位主管,與青年網路創業者對談交流。
經濟部預計16日在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大講堂舉辦座談會,會中將邀請3位行政院青年顧問團成員,包括FlyingV創辦人林弘全、之初創投合夥人詹益鑑、LIVEhouse.in共同創辦人程世嘉等人,以及8位網路世代青年創業家,分享創業的歷程。
鄧振中屆時將率領工業局、技術處、中小企業處、商業司等相關單位主管對談交流,希望透過對談交流,未來在施政推動上,能更掌握創業者的需求。
依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2013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顯示,台灣在60個受評國家中,創業家精神位居第3;而我國基礎網路設施完備,青年透過網路開創新事業,擁有低成本、高效率、擴散快等優勢。


原文:http://money.udn.com/storypage.php?sub_id=5641&art_id=7086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