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即將大幅放寬台灣居民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的限制,大陸惠台政策更偏重民生和青年導向,對民眾是件好事。但躍馬中原並非易事,個體戶創業成功需深度「在地化」,有意到大陸闖蕩的人要有充分心理準備。
今年11月底,在陸台灣個體戶已達3500多家。此次大陸政策大幅度放寬,台青登陸創業管道更為擴展,開放省分擴大到26個;開放行業擴大到廣告、包裝服務、服裝及家庭用品批發、文具用品批發等24項;取消對從業人員不超過10人,和營業面積不超過150坪的限制,並延續了無需經外資審批的規定,競爭環境更為公平。
赴陸創業正值好時機。全球各國創新政策前置,大陸力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準備「彎道超車」。台灣經濟低迷,青年尋求向外發展,赴陸就業創業意願增加,民調顯示18~30歲族群有意赴大陸工作者占近一半。大陸有關資料顯示,58%台灣大學生有到大陸就業的意願,12%有到大陸創業的意願。
但台灣與大陸創業環境相異,貿然前去容易水土不服。大陸創業市場競爭激烈,台灣青年人脈較弱,單槍匹馬闖市場風險高,前輩亦不少失敗案例。抓住大陸契機,需做好充分準備。
首先要瞭解政策。大陸法律政策與台灣不同,此前並不少見因誤撞大陸政策紅線而被罰被判的台商案例。對大陸憲法以及創業相關法規的遵循是創業第一步。大陸創業大禮包送不停,包括住房津貼、人才補貼、場地優惠、引導基金等,符合相關要求即可爭取政策紅利,也都需要台灣青年跟大陸相關部門勤力溝通。
其次要瞭解自身優勢。此次大陸開放的行業中大部分是第三產業,對台灣是利多。大陸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愈加重視,文創產業被山寨的擔憂可消除,是創業重點。此前來赴大陸創業的個體台商多集中在互聯網和飲食領域,這是台灣傳統優勢,但這一優勢正在逐漸弱化,尤其是互聯網。大陸剛經歷O2O、P2P浪潮,相關專案趨向飽和,投資者轉而青睞科技行業,是台灣的發力點。
對大陸市場和行業現狀的瞭解亦不可少。循「讀書+就業+創業」的路徑能大大降低創業風險。先到大陸念書,借由校園生活熟悉大陸人文環境,建立初步人脈。第二步是就業,到大陸相關企業實習或工作,瞭解大陸商業環境和商業運營流程。第三步才是創業。
創業功課要做全科,不能只做單科。對大陸政策、社情民意、行業現狀、未來發展趨勢有較為全面認識,才能找準創業方向。
大陸市場大、機遇多,競爭亦很激烈。在陸突圍,綜合能力需跟上。首先是產品核心競爭力。摸準大陸市場需要,研發相關產品才能擁有消費者。而實現團隊盈利需要不斷推出好的產品。唯有將品質做到極致,才有望形成品牌,立於不敗之地。
資源整合能力也非常重要。台灣的創業團隊注重做線上宣傳,而大陸的創業市場非常需要整合資源,從與廠商、推廣、銷售人員打交道,到進行大規模地推、行銷活動,都是台灣少有的經驗。應當有意識的補足弱點。
台灣創業者更具精品意識和創新精神,設計理念、服務意識好,對海外市場動向也更為敏感。但大陸創業者更具開拓品質,瞭解大陸市場,富有人脈資源。兩岸組建團隊創業,可以取長補短,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創業過程有兩大難點,一是創業輔導,二是融資,都需要合作來完成。吸納大陸創業者,在創業前期輔導方面會大有助益,少走彎路。而融資是項目進展的關鍵。投資者在考察創業項目時,不僅看項目,也側重團隊。如果只有一名台灣人或全是台灣人組成的團隊,投資人會有刻板印象,覺得不夠接地氣。兩岸搭配共同組隊則會加分,多元化氣質會大大增加投資概率。
大陸創業者必備氣質之一是「厚臉皮」,台灣青年更需要放下優越感,放下自己的一些偏見,適應大陸的創業生態。
產品要瞭解市場需求,比如飲食類項目,照搬台灣口味不一定會有客戶,瞭解當地人的喜好做適當調整,才有望大賣。和當地人打交道要入鄉隨俗。比如讓當地農民接受台灣「有機農業」的理念,要用農民接受的語言去勸說,才有望成功。做產品推廣,更要放下身段去吆喝。大陸是人情化社會,創業圈也要「混臉熟」,跟投資人真誠相處、和用戶交朋友,跟大陸各部門良性互動才能讓推銷之路更順暢。
創業已成為大陸熱門詞彙,對台灣創業者是挑戰更是機遇。深度「在地化」能讓機遇最大化。大陸已成立13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並規畫建立創業導師制度,為台灣青年「在地化」提供輔導。
(中國時報)
原文: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25000474-260109
加入Aplus創業私塾LINE@好友,每天享有創業資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