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創業學習的行列~

最新消息

創業菁英班創業私塾版權所有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 技術提供:Blogger.

Blog Archive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整理/李建興】
大中華經濟圈裡的創業與創新風潮,正風起雲湧。據統計,2014年中國大陸的創業市場資本額,就超過530億人民幣,從北京中關村、上海至杭州,一個個以互聯網+思惟進行變革的新公司,相繼躍上全球舞台。
過去傳統製造見長的深圳,也已經升級成為矽谷不敢忽視的硬體創新基地。台灣的企業正積極加入這場華人史上最大創業潮,拋去代工偏安的包袱,努力擁抱創新。
另外,全球創業觀察(GEM)的調查,台灣平均100人裡,就有25人有興趣在未來三年內創業,比例高於亞洲各國。
但是,台灣人近年來所從事的新創事業類型,專注在產品上創新的高達七成,開拓新市場的才三成。這主要是因為,台灣是幫客戶改善產品,做ODM起家很有關係。
雖然這是過去的優勢,但現在急需升級,創業應該要去做大格局、大市場的創新與變革。台灣的創業家應該站在大市場的肩膀上,才能發揮滾動效應!
為此,遠見高峰會邀請了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主講「大中華經濟圈的創業與創新」論壇,分享對於新創事業的見解。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共同創辦人暨發行人王力行表示,李開復在11歲時就負笈美國,雖受美國文化薰陶,卻能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足見其對於華人文化保有深度涵養。
同時,李開復在美國時期,曾在微軟、蘋果、Google等世界級高科技公司擔任要職,對於高科技及新創事業有一定的見解,甚至後來到了中國大陸後,協助青年創業更不遺餘力,堪稱為青年導師,因此由他來解析創業及創新的樣貌,格外清晰。
以下為專題論壇內容:創業者要跟上世界趨勢
首先關於台灣創新事業所面臨的問題,我想強調的是,創業有兩種,其一是服務業、中小企業,數量多、較普及,而能夠創造經濟價值的,其實是為數不多的大規模企業。
而台灣肯定不是大市場,但是又不像新加坡、以色列等國一般,小到必須「被逼著走出去」,台灣屬於「中小市場狀態」,很尷尬。
正由於是中小市場,台灣使用的網站、服務,都是小規模的,導致台灣創業者不太了解大市場最新趨勢,以及需要的技術,用的是比較過時的技術。
台灣創業者最大的問題是格局感,在台灣,市占率若能達到10%,就是很成功的公司了,但這樣的格局,未來很難和大市場競爭,如何讓台灣青年創業者更理解大市場、更有世界觀,是很重要的事情。
據我的觀察,台灣這幾年創業環境其實有進步,但比起美國,速度不夠快,相較於中國,更慢了許多,所以兩岸的差距,正逐漸加大。
畢竟,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需要的元素甚多,且環環相扣。目前台灣的「投資人」,思惟還不夠新,而「創業家」的視野和格局也未全然足夠。
因為在台灣,年輕投資人雖崛起,但主要投資者是較年長的那群人;其次,沒有足夠多的創業者走出去。
台灣過去30年間最成功的企業家,大都活在硬體競爭的時代,往往只看見用資金所建造的工廠;現在全球頂尖的創業模式,投資人反而只能占一點股份,而且不具決策能力,一些老企業家、老創投,腦子害怕,轉不過來。
另一些則還在學習,因此如果要解決台灣環境的當務之急,就必須引入一批具有國際思惟的投資人,此時,政策必須多給他們一些信心,設法去增加吸引力。但就連政府施政,絕大多數也搞不清早期投資、晚期投資之間的差別。
創業晚期並不需要政府幫助,反而早期才需要,就是因為投資風險較大、傳統投資人投資意願較低。
小確幸創業難帶動經濟
而台灣政府機構支持創業時,不自覺會考慮到就業因素,但創業一開始目的並不在創造就業,再加上政府不同部門間的溝通協調並未完全順暢。
我必須要強調,科技創業的動機不是用來創造就業,而是拉抬經濟,其性質與一般的創業很不一樣。
我建議,台灣的新創事業若要與世界接軌,方法之一就是與中國、美國等大市場的創業家合作,組成「混血團隊」,才能借力使力,彼此截長補短地發揮「加乘作用」。
許多人認為,台灣市場規模太小,是台灣新創事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但我認為,即便是小市場,也有其價值,只是礙於市場不夠大,效益就無法全然發揮,就算新創企業再有潛力,能量也受限,十足可惜。
「小確幸創業」有價值,可以帶來溫飽,但不能帶動經濟,也拿不到大投資;因此,台灣創業者應朝大市場去創業,是因為市場規模大,即使小公司也可以有商機。
就像新加坡、以色列這些國家,因為市場太小,所以第一天就要考慮大市場,以色列就懂得從國防發展網路安全,再把技術賣到美國市場。
洞悉大市場習性找利基
拿最被華人熱愛的App「美圖」為例,就因為坐擁大陸上億用戶的市場,使其用戶和收入大增,進而能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目光,招攬更多投資,在正向循環快速滾動下,版圖愈擴愈大。
試想,如果當時只在像台灣這樣的小型市場發展,效果恐怕很有限。
所以創新事業要成功,問題不在創業家來自於哪個市場,而是一定要擁抱大市場,否則就無法發揮滾動效益。
另外,很多青年創業者常因膽識不夠,而限縮了發展。
如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光發熱,在大市場滾動能量,就得先去了解大市場,成為其用戶,才能創造出適合大市場用戶的好產品。就台灣的創業家來說,可循以下模式:
1.藉由目前已在大市場創業成功的台灣創業家幫助,進行經驗傳承,拉拔新進的創業者。
2.與大市場的創業家合作,組成混血團隊。
3.年輕人應該自小就作好扎根動作,時時洞悉、吸收大市場的趨勢,如利用求學、度假、打工時就要接觸大市場,找出該市場用戶的習性,創造利基產品。
拚大格局 投資者要懂放手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新創事業要成功,不只創業家思惟要變,投資者也要換腦袋。
在以前,誰投入的資本大,誰就有主導權,但現在剛好相反,目前步入軟體時代,全球成功的新創事業,反而都是以創業家的創意為尊,就算投資者砸下再多的銀彈,坐擁多數股份,仍要讓創業者當家、嘗試。
因此,投資者要顛覆舊式投資思惟,接受新的遊戲規則。
我以自己曾投資的新創公司為例,該創業家在推出新產品後沒多久就發現市場風向變了,毅然決然止血,改推新的項目,這要是發生在以前,投資者絕對不願承擔這項風險,會要求創業家硬撐也要讓把舊項目作起來,但現在的投資者,則會尊重創業家的決定,雖然這得承擔更多的風險,但往往會開創出令人激賞的火花。
最後,無論來自於哪裡,創業家一定皆有其不可取代的機會和優勢。
如北京的創業家比較有戰略思惟,格局也較大,廈門的創業家則精明能幹,至於台灣的創業家由於語言文化和中國大陸相近,這是兩岸以外的華人國家所無法取代的優勢。
另外,台灣地近日本、新加坡和東南亞,這也是絕無僅有的地理優勢,特別是台灣人的服務業軟實力在全球數一數二,這使得世界各國的服務業都喜歡來台灣攬才和借將,這其實是台灣創業家的機會。
如Uber的概念,其實老早在台灣大車隊的服務裡就看得到相關元素,而支付寶的一些服務,其實也早在7-ELEVEn看得到。因此,台灣創業家應掌握台灣的優勢,發揚光大,並結合其他國家的團隊的長處,借力使力,發揮最大效益。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5趨勢特刊

原文:http://udn.com/news/story/6842/1385485

加入Aplus創業私塾LINE@好友,每天享有創業資訊!



好友人數



文章分類: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