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創業學習的行列~

最新消息

創業菁英班創業私塾版權所有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 技術提供:Blogger.

Blog Archive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網路是關於人的生活,今天我們不談商業模式,來聊聊人生。五位創業家,有人以台灣為主力市場,堅持了15年,有些則跨海到中國,參與堪稱最激烈血腥的戰場,或者成為國內外大集團的一員,也有人順利踏上IPO之路。
在青春正盛的年紀,感受到網路的召喚,踏上了通向新世界的偉大航道上,卻也碰到台灣網路業最困難的10年,家人反對、資金縮手、社會質疑,但他們還是無懼地揚帆,朝著夢想前進。走過那段一段不平凡的歲月,他們理解,原來,這些環繞個人小宇宙的經歷,其實豐富了人生的旅程,帶著不放棄的心,他們仍努力著下一次達陣!
圖說明
由左至右:葉建漢、高儷玲、羅子文、郭建甫、林志銘/攝影=郭涵羚。
(特別感謝:亞太財智文創咖啡廳協助場地提供。亞太財智文創致力成為推動創意、資源、人氣的交流平台。台北市信義路2段253號。)
葉建漢(時間軸科技創辦人):
雖然我不能改變世界,但有機會為台灣做些什麼。
1976年生。90年末還在交通大學資訊系就讀時就開始創業,先後創辦了三間公司。2008年創辦時間軸公司,專供行動與社群服務,2013年遠傳電信以1 億投資,去年正式推出全新行動服務品牌FriDay。
高儷玲(優仕網創辦人):
我不想在那麼年輕的時候,被規範在那個洞裡!
1976年生。2000年在江炯聰老師介紹下,與研究所同學陳慶蔚創辦嚮網科技,針對大學生推出「優仕網」,是國內第一家開始收費的社群網站,成立15年,目前以導購服務「愛逛街」與Facebook備份服務「Flog」積極展開東南亞市場佈局。
羅子文(活動通創辦人):
所謂對互聯網的理解,就是對這個社會的想像。
1981年生。2009年和大學同學謝耀輝成立盈科泛利公司,2010年推出電子票券平台「活動通」,2012年決定全力轉進中國大陸市場,目前用戶數達一千萬人,並成功取得包括高通、英特爾旗下DCM公司兩輪投資,募得上億元台幣資金。
郭建甫(Gogolook創辦人):
我們試著走出去,希望能給年輕人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1979年生。抓住App浪潮,與鄭勝丰和宋政桓兩位朋友,成立走著瞧公司,2011年推出Whoscall來電過濾軟體,全球用戶突破3億,曾被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稱讚。2013年被Line母公司韓國Naver 宣布收購。
林志銘(愛情公寓總經理):
我起初以為Internet是一個工具,後來才發現它是一個世界。
1978年生。大三開始接案寫程式,2003年與張家銘、林東慶、舒雨凡三位高中同學共同創業,成立台灣社群交友網站愛情公寓,2005年前進大陸市場,打下一片江山。2013年6月4日以台灣首檔社群網站個股上櫃。
對話Part 1:我們的青春,我們的網路
葉建漢:
圖說明
第一次創業是大一,我記得是1996年,那時候台灣網路才正準備起來,沒有所謂的寬頻網路,但交大宿舍已經是用最高速的網路,對於網路就有很多的想像,當時我做了電子地圖,可以導覽、衛星導航的東西,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Google Map。
那時對創業這感覺沒有那麼貼切,只是因為覺得這件事很棒、應該做,但跟別人說,別人卻都不做,只好我來做,做了之後就有很多附帶的問題,例如要自己找錢、組團隊,在這過程中才,慢慢認識「創業家精神」是怎麼回事。
後面陸陸續續又創了兩次業,一次是2004年,剛退伍時我做了一個社群網絡的產品,那時候大概跟30個人在同一個月創業、做一樣的題目,大家應該都是看了《Business 2.0》這本雜誌的最後一期在講,透過人跟人之間的串聯,可能發生無限的可能,就感覺說這個東西會帶來很大的改變,但是創業跟你要完成的夢想通常有一段距離,你的經驗、成熟度、產業環境,那一次我是失敗的。
經過短暫的休息後,2008年因為演講,覺得自己講的話其實蠻有道理的,所以又創了時間軸科技,因為我認為未來的事情用「時間軸」陳列,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在進行的過程中,我們很興奮,覺得可以做成一個新媒體,可是那時候我們不懂賣廣告,每月營收才100多萬,但公司有30個人要養。
2010年拿到創業比賽冠軍,我跟我的夥伴講:我確定我們絕對撐不過去,因為根據台灣生態圈的演進,我們會拿不到資金,突然有一種感覺是,我們好幾年一直在談用夢想改變全世界,但真相是:原來連改變自己家人、夥伴的生活都沒辦法。後來就把我們的實驗拿出做企業端的服務,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後,開始有投資者接觸我們,後來我們選擇了遠傳電信。
當年創業都有一個理想:打敗雅虎、Google,即使好幾次都失敗,但我覺得仍要為台灣留一個公司,因此雖然提供我們我們最好估值的投資方是大陸、香港公司,可是最終我選擇了遠傳,因為它也是一家台灣公司。
現在我從電信的角度、產業的角度去發展電子商務,雖然我不能改變全世界,但好像有機會為台灣做一點什麼。我想要串聯網路上一切美好的人事物,從做地圖、人、時間軸,都失敗了,現在透過O2O、電商、虛擬產品來串聯,透過這個方式我就會回到我的初衷:我仍然覺得我在做一件很酷的東西,解決大家的生活問題,雖然我也不再年輕。
羅子文:
圖說明
我的創業跟《數位時代》有點關係。《數位時代》在1999年七月創刊時,我記得同時創刊的還有《men's uno》,那時候我買了這兩本雜誌,一路一路讀,什麼意思?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條件相對是比較有餘裕做技術上、興趣上自己喜歡的,所以他很容易讓我們在生活的要求品質上,有一點點自己的想法,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對很多事情有興趣,小學的時會自己用覆寫紙來編報紙,還買過當年報社拿來編排版面的國產軟體「莎士比亞」,也用錄音帶錄過廣播節目強迫賣給同學。台灣的男生基本上碰電腦都是小學開始,為了玩電腦遊戲,那時候還沒有網路,你開始上了第一個瀏覽器摩賽克(Mosaic),那時還是資策會代理的。碰到這個我就覺得很酷。
進了台科大資管所,學校那時找了像是盧希鵬這樣比較年輕的教授,告訴這些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亞馬遜、Paypal在美國幹嘛幹嘛,那時候覺得很有趣但也很寂寞,因為它們做的事情其實我們也做得到,可是多數同學沒有辦法跟你聊起來,我從高一,就可以寫程式做網站賣給企業,但學校裡的人覺得做網站很不入流,認為它的起點很低,卻忽略掉這其實是雜學,做的好必須要會寫程式、會撈數據,還要有企劃、視覺設計概念,甚至還要了解行銷、人的東西、商業模式的東西,沒多久,我發現自己是台灣少數幾個在做web的人。
活動通的創意,是我們大學的想法,以我們讀商學院的人來說,覺得影音這些東西會花大錢,金融需要牌照,先刷卡的那種所以不做,跟我們自身優勢相關的、差很遠的我們不做,後來選了活動這件事。那時候覺得,十幾年來所有產業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這個沒有,那這個東西也不需要行業裡任何限制,我們可以做,加上我們發現在亞洲區還沒有競爭者。
我們就想說要做,就得把一些我們需要的東西結合起來,所以我去學了會計,還考上了乙級會計師執照,所有創業上所需要的東西,我們都用很腳踏實地的方式把它帶回來,還有人去學了法務等等的,後來美國專利、大陸、台灣的專利都是自己寫的,所以我們對細節都可以完全掌握。
算起來我們是一路學院派創業,後來發現我們忽略一件事情,是對於人上面的掌握,我們到了大陸後,發現那邊的人對自己自身的技術講的非常少,講的是對人心的掌握,他們對於人組織行為的掌握,比台灣的創業者好非常非常多,然後這是我缺乏的很大一部份,這也是價值觀上的巨大落差。
高儷玲:
圖說明
我大學畢業後是走一條很普通的路,當時我是外匯交易員,在大公司中國信託上班,桌子前面有三台顯示器:一個是彭博(Bloomberg)股市資訊、一台是內部資訊、一台下單用。我年紀輕輕時,可以跟全世界的銀行做交易,每天看到錢,動輒幾千萬美金,很真實,後來碰上第一次亞洲金融風暴,看到世界怎麼跳動的,最大的體會就是:變動就是機會。
那時候,我後來的創業夥伴慶蔚在研究所,他對學、長姐的成功非常嚮往,但他沒出社會,對人脈、募資等都不通,不知道怎麼開始,那時候我本來打算離職去念書,去找江炯聰老師,他覺得我從大公司出來,知道那些制度、也可以幫慶蔚募資,兩人是很好的組合,就硬是叫我到研究室組成一個團隊,老師只跟我說一句話:「現在拿錢比較容易,因為網路正在鋒頭上,讀書不嫌晚,你可以延後一年,但是創業不能遲,就是現在。你要不要做?」
創業的時候對網路完全不懂,我就問我的夥伴,我們要怎麼賺錢,他就用一個很輕蔑的眼神看著我說:「你覺得網路需要賺錢嗎?」因為那個時候的網路不需要賺錢,網路創業就像吹泡泡,那時候每天都有網路公司開的記者會,動輒三、五十萬以上的花費,但沒有一個網路公司賺錢。
做優仕網的題目,是彼此的妥協,本來想的是eBay這樣P2P交易平台,但是討論後,覺得根本不能拿出來做,因為沒有第三方金流、物流,你也不可能在網路上跟金融機構做簡單的串接,根本無利可圖。所以就從學生社群開始做,因為我們剛從學校畢業不久,最了解這個族群,而且學生也是最願意用網路的族群,也願意嘗鮮,所以無論你要做電子商務等創新服務,都先從他們開始。
我們用論壇的方式,在網路上提供升學資訊,取代他們過去到補習班取得志願輔導、模擬測驗、放榜查訊等資訊查找方法,通通把它網路化,讓很多人加入,這些現在看來很平常,但當時通通沒有人做。因為藉由服務高中升大學的學生,我們一下子幾乎得到當時所有的大學生會員。
當時有流量、有品牌,但它不像現在,透過聯播網就可以變成現金,公司很辛苦,2000年4月上線,過一個禮拜納斯達克股市就崩盤,只要你拿名片出去說是開網路公司,人家會說你是騙子。
可是那時候我們也做出了現在想起來還會驕傲的幾個代表作,第一個是:當年還沒有分享的概念,大家都用email來轉寄好笑的圖片、影片,我們那時作了一個「共產檔」平台,把你用email寄的那些東西放上來,後來甚至把它做成一個影音平台,我們在那個年代做這樣的東西,並沒有五年後YouTube出來來得成功,但那的確是一個很先進的產品。
後來又做了一個交友服務「愛情國小」,概念其實就是後來的部落格,一個月收99元,算是台灣第一個收費、有維持下去的網路服務,在那個連電商都不發達的時代,竟然有人會花錢來寫日記、教朋友,最高記錄我們有16%的會員是付費的,人家願意在那個年代刷信用卡來網站寫日記,現在看不可思議,但的確,靠這項服務帶來的營收,也讓我們順利熬了過來。
之後Facebook出現,大學生社群經營變得很困難,我們只好再變,做了現在的主力「愛逛街」,它是一個導購網站,藉由整合購物相關的內容, 發展以物為中心的社群,我們從2010到現在,發展了四年,現在蠻成熟的,前年做日本,去年我們在馬來西亞也做,今年會做印尼、泰國、越南。
去年底到今年的新服務,是「臉書備份」的服務,我們深深覺得:全台灣上網人口都巨細靡遺的把你的生活寫在Facebook裡,可是我們自己卻什麼都沒有下來,我們自己賺不到Facebook的廣告,可是全台灣都在為他工作。
我的個性是很擁抱變化的,雖然已經走了十幾年,可是我沒有一天覺得自己不是一間「創業中」的公司,因為環境一直在變化,沒有可以不變的事情。
人生再來一次,我想還是會走創業的路,我不想在那麼年輕的時候,被規範在那一個洞裡面,我當時離開,是因為看到當時大部分進入銀行的人,只要一回頭那一瞬間,就可以看到他六十歲的樣子,因為他坐在第一排,然後再過五年坐第二排,一直漸漸坐到最裡面去,這就是他的一生,一回頭就看完了;在網路,我們有更多的空間、機會去面對各種不同的事物,你的眼界會比較寬,隨時都會遭遇新的經驗。
郭建甫:
圖說明
我很認同儷玲剛剛講的,就是你一進銀行就看到未來,那種恐怖的經驗,如果你說你有20年經驗,那其實比較像是一年的經驗重複二十年,我很害怕這樣的事情。我在單親家庭長大,從小看著我爸的一天怎麼被無止境的工作充滿著,而無法顧家,所以我很怕,害怕人生裡工作佔掉很多時間,我就一直思考說,未來我的工作是什麼樣子。
我每一個暑假都去不同的公司工作,我去過汽車廠、小的設計公司,甚至去過醫學中心,試著碰觸不同產業。那時候發現一件事情,就是我很珍惜跟我一起共事的夥伴,我期待這間公司是能說出願景的,這個願景可能外面的人覺得很荒謬,但公司裡的人卻是真誠相信:我們有一天是做得到的。
我一直試,卻找不到我願意奉獻我的肝、時間、全心投入的公司,所以我開始透過參加很多比賽找事業夥伴,我在這樣的過程中認識我後來的公司共同創辦人,創業這件事情,因為都會有窮苦的時候,如果你只是參加聚會而認識,那之後很難撐下去。
當時其實不是想到創業,是想到要一起做些什麼。在我開始找工作時,也是金融海嘯,工作很難找,我們都思索到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我們想一群夥伴做一些事情,何不去碰所謂的App?
2007、2008年時,Android平台上的App看來都還很蠢,就是放在椅子上會放屁、一揮會有散彈槍聲音、光劍的那種,然後幾百萬人下載,某個不知名團隊就這樣賺了幾百萬美金,天天都有這樣的故事在發生。我們就突然覺得,上了一個App,竟然可以接觸到全世界,可能愛琴海某個小島、非洲都會有你的使用者,你突然感受到這件事情的強大,而只需要三個人,有人懂程式、有人懂設計,宅在家裡就可以做到全世界,你體會到這件事情可以產生的魔力跟影響力,所以大家沒想太多,還沒創立公司,就做了一堆App。
剛好是在那個App爆發的點, 因為相信這件事情,所以就做了。我們做過面相系列,也跟交友有關,我們想了很多舊時代的東西,要把它帶到新時代來;其中一個創辦人以他身為信義房屋業務員的認知與反思,做了「房產走著瞧」這個小App,從這個App開始,累積了我們「爬蟲」(從網路個網站搜取資料)的技術,變成很有趣的起點。
後來有一天,我接到一個電話,告訴我因為抽獎中了多少港幣,然後要先匯錢繳稅,幾通電話打下來,差點信以為真,也就在差點受騙的前一刻,想說何不去Google上看看有沒有其他中獎者的心得?結果發現,這原來是詐騙,當下我們就想說,我們為什麼不要把這個技術反過來,當人們手機接到電話的那一瞬間,就把號碼丟到Google上去爬梳,然後我們把前五則找到的東西丟回來,就是這樣的契機,我們做了「Whoscall」,解決人們接到陌生電話那時候,一瞬間的恐懼。
當時也沒想太多就放到全世界,結果發現也沒做什麼事情,但美國、中東、日本,各式各樣的地方,就開始跑出我們的使用者,嚇了我們一跳。那從這裡就思考到,你要做全球市場的時候,只要一開始的架構對,那就有機會。
「Whoscall」出現大量的下載,房仲App也開始有業者接洽,那時候我們面臨一個難題:那我們是不是就選其中一個去創業,把公司開起來? 當時,Google董事長施密特跑來台灣與施振榮先生對談,記者問他有哪些App是讓他印象深刻,他隨口就提了我們的「Whoscall」,我們一下子變成小明星,媒體打電話告訴我們時,還想說怎麼可能被天神般的人物招喚,也就因為這樣,開始有一些台灣投資人注意到我們,但見了十幾二十個創投,還是沒有人敢投,後來終於碰到一個天使李鎮樟先生,指導我們一段時間後,自己就說要投。
起初,我們還是二選一:房仲App,業務是核心,公司要養一兩千個業務在那邊;電話號碼提示,則是比較技術原生的產品,我們想了後,決定「Whoscall」才是我們喜歡的組織,我們放了很小比例投資,看用戶會不會接受這樣的商業模式,後來發現這個事業是可以賺錢的,決定繼續服務用戶、讓它長大下去。
之後,韓國投資者跑來買走過半股權,但他們對這件事很開放,認為找到對的、當地團隊,比用他的想法不斷去改來得更好,因此從入股到現在,公司策略還是尊重我們的決定。當然,從.com到App,Internet上接下來會發展出什麼,我還是跟大家一起探索著。
林志銘:
圖說明
我也是資管系的,但讀書的時候,實在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大二時,我修了一門研究亞馬遜的課,研究亞馬遜跟eBay,那時候覺得好酷,覺得原來網路不是一個工具,它是一個世界。於是開始對Internet產生興趣,覺得為什麼學校學的跟這世界有落差,想自己理解,就開始接案的生活。
有次幫一家公司做線上圖庫,被老闆一問之下,發現我幾乎什麼都不會,深受打擊,從此就不再去學校上課,反而開始買程式設計的書,在宿舍模仿購物車系統、註冊系統,帶著學弟接案子,這個經驗讓我賺到人生第一桶金,也發現自己具備程式寫作的技術能力。
後來遇到高中同學張家銘,他跟我們另外一個創辦人先創了愛情公寓,因為第一個網站委外去開發,被騙了幾十萬,後來又遇上工程師拿翹,張家銘覺得很恐怖,覺得創辦人中一定要有一個懂技術的,所以才把我拉進愛情公寓。
原先最吸引我的不是錢,是能跟朋友一起工作,我覺得我們能做的比較好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三個創辦人價值觀很類似,跟好朋友工作、奮鬥、冒險,直到今天都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這是錢沒辦法取代的。
愛情公寓轉型過很多次,還是一直撐過。2009年,臉書爆紅,我們公司流量營收完全減半,薪水差點發不出來,後來重新思考,到底我們這個產品要帶給使用者什麼?我們開始強化交友的功能,再隔一年,營收成長十倍,也就是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完成IPO。



原文: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7075

加入Aplus創業私塾LINE@好友,每天享有創業資訊!



好友人數



文章分類: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