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創業學習的行列~

最新消息

創業菁英班創業私塾版權所有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 技術提供:Blogger.

Blog Archive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最近讀完Eric Ries的The Lean Startup這本書,收穫頗多。讀書筆記還沒有做完整,但是書裡一小段對大型企業內部創業者的描述讓我非常感興趣,所以今天邊摘要邊思考記錄一些。

1、大型企業內的創業者

說到創業者,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現在互聯網人山人海的創業潮,其實如書中所描述,大型企業裡也有創業者的存在和可能。
創業者無處不在。你不一定非要在車庫裡折騰才算是創業。在我定義的創業企業中工作的任何人,都算得上是創業者。所謂的新創企業就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以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為目的而設立的個人機構。這意味著創業者無處不在,而且精益創業的方法可以運用到各行各業,在任何規模的公司,甚至是龐大的企業中。」
其實很多大型企業都有內部創業者的存在,只是可能他們不會稱自己為創業者,更多是公司新業務線負責人、創新產品負責人等。大型企業在自己的領域佔據絕對的優勢後,在市場、流程、技術、人員、文化等維度趨向成熟,現有的產品會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強,但是企業都需要顛覆性的創新去刺激產生新爆發點,發現新的市場、機會、領域、利益點。這時,大型企業的創新部門就會陸續產生。
書裡對企業的創新需求有一段精準的描述:
「企業常會陷入這樣一種情況:它們非常善於逐步完善現有產品,為已有客戶服務,即克里斯坦森所說的『持續式創新』。但是企業在開發突破性的新產品上掙扎不已,而正是這種『顛覆性創新』才能製造出新的增長源頭。」
2007年在紐約工作時,我在Ericsson的紐約分部工作,所在的部門叫行動創新事業部,其實就是一個大型公司內部創業的例子。當時移動網頁剛起步,超前的互聯網公司開始推動「行動優先」的浪潮,Ericsson開始與合作夥伴合作開發移動產品,幫助合作夥伴把網頁服務轉移到手機上,例如國家地理、NASCAR、卡通頻道等。當時給我感覺很深的是,大型企業的創業部門同事都很潮
紐約時代廣場旁的Grace Building,辦公室裡,一半是Ericsson傳統業務的同事,每天西裝革履,不苟言笑;一半是創業部門的同事,穿得很典型的紐約客風格,天天討論新的行動技術,測試上百個手機,討論美劇,約著打棒球、看賽車之類,當時筆者作為23歲的年輕人,工作很開心。
2008年在雅虎工作時,所在的行動搜尋部門也是一個創業部門,這個部門是雅虎買回的一個創業公司,所以這個部門保留了很好的創業氛圍,年輕、快速、創新、精英團隊風格。每天都討論新產品思路,每週五下午在Sunnyvale和同事們走路鍛煉、討論創新項目的設計與開發,非常有趣。
和小伙伴們也常常討論大型企業內部創業,在他們工作的大型企業:Google、蘋果、Facebook、Oracle、IBM等企業,都有創新部門,其實就是內部創業部門。
大型企業尋求突破,內部創業者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國內最好的例子就是騰訊的微信。大型企業內創業者的存在,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2、大型企業內創業的難點

書裡有一點講得非常清楚:
「新創企業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製造產品、賺取金錢、服務顧客,它們的存在更是為了學習了解如何建立一種可持續的業務。」
大型企業內部創業也是一樣,是為了尋求一種更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模式,而不是以大型企業的資源快速賺一筆錢。
所以第一點,就是要把大型企業內創業理解為一個長期的工作,不能因為短視而讓大型企業內的創業聚焦到1個季度出成績、2個季度盈利、3個季度業務翻番這樣的目標。
書裡對新創企業的困境做了這樣的描述:
為什麼新創企業以慘敗告終的情況比比皆是?

第一個原因在於好的計劃、可靠的戰略和深入的市場分析造成的誘惑。在早期,這些都是衡量成功可能性的指標。把它們也套入創業企業中去的想法令人難以抗拒,但是此路不通。

因為新企業的運營當中包含了太多不確定性。企業還不知道誰是自己的顧客,自身的產品應該是什麼。當情形變得更加難以捉摸之時,未來越發撲朔迷離。老的管理方式無法勝任這項工作。計劃和預測只能基於長期的、穩定的運營歷史和相對靜止的環境,而這些條件是新創企業所不具備的。

第二個原因在於,當目睹運用傳統管理方式無法擺脫困境後,一些創業者和投資人乾脆就撒手不管,回到『想做就做』跟著感覺走的狀態。人們相信,如果實施管理反而有問題的話,無為之治就是解決之道。不幸的是,我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這也行不通。

新創企業的那種顛覆性、創造性和混亂的狀況是可以加以管理的,或者確切地說,必須加以管理。這種說法看似有違直覺。多數人認為流程和管理枯燥無味,而創業則充滿活力和激情。但是真正令人激動的是看到企業獲得成功,改變世界。人們為這些新企業付出的熱情、精力和抱負都是珍貴的資源,不容隨便浪費。我們可以,而且必須做得更好。」
第一個難點,其實在大型企業內創業更為明顯。優秀的大型企業,最強大的就是完整的計劃性、可靠的戰略、深入的市場分析、績效管理等能力,而這些有時會成為創業部門的擋路石。
設想一下,一個大型新建立了創業部門,有了開始的願景,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的時候,公司給這個部門規定:給出三年計劃、給出五年戰略、做出創新領域的完整市場分析、對創業部門的負責人以及團隊建立嚴格的KPI審核體系……我感覺這樣的情況,創業部門很難高效、迅速、有熱情、無阻力地開展創新活動,更別說快速達到後續的創業成功了。
第二點,在大型企業可能還好一些,大型公司不太可能出現完全「無為而治」的情況,企業為創業部門付出了成本,肯定是有計劃和承諾帶來收益的,所以不太可能企業會無私地沒有目的地做創業投入。大型企業內創業的三個難點:
  1. 為了利益的短視而忽視長遠的爆發
  2. 套用大型企業已成功驗證的完整方法論來管理創業部門,忽略了創業的不確定性、速度、活力
  3. 找到對大型企業內創業部門人員以及項目管理的平衡點(有目標、有價值、有空間、保留熱情)。

3、發射火箭與開汽車

書裡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
「太多關於創業的商業計劃看上去更像是火箭發射,而不是汽車駕駛。這些計劃細緻入微地制定了要採取的步驟,以及期望的結果,活像是要發射火箭。他們陷入了一種危險境地,哪怕假設中有細小錯誤,也會帶來慘痛後果。

在汽車駕駛過程中,你總是清楚知道目的地所在。如果你要去上班,就不會因為臨時改道或轉錯了方向而放棄。你還是會專心致志地駛向你要到達的地點。新創企業也有一個清晰的方向,一個腦海中的目的地:創造一項成功改變世界的業務。我把它稱為新創企業的願景。為了實現這個願景,企業製定了戰略,包括商業模式、產品方案計劃、對合作方和競爭對手的看法,以及誰是顧客的設想。產品是這個戰略的最終結果。」
大型企業的很多傳統產品其實是在發射火箭。例如Huawei為運營商提供的大型軟件解決方案,方案涵蓋業務點非常多,一個大的合作會持續多年的交付,每次交付都是非常關鍵且容不得錯誤的。所以這個時候,做軟件解決方案就是在發射火箭,步步為營、腳踏實地、計劃細微準確、節奏穩定紮實。
這樣當然沒錯,很多大型軟件解決方案這樣去交付是最靠譜的。然而,在大型企業內的創業部門,工作方式更應該像是開汽車。
有一個最終目的地,每個人開車去的方法不一樣,有些人喜歡開GPS導航,有些人喜歡電話朋友問路,有些人喜歡看著路牌往前開,有些人開得快但是有點危險,有些人開得慢但是穩重,有些人不守規矩闖了紅燈,有些人帶著小伙伴們一起開車,有些人喜歡一個人自己飆快車……創業的樂趣也許就在於,目的是一樣,但是到達目的地有無數種方式,靠的是人和體制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很多創業者都在享受這個刺激、激烈、不確定的過程。在大型企業裡,有創業夢想的人其實也可以享受這個過程。讓人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已經充分意識到企業內部創業的重要性,給予了企業內部創業者足夠的信任、資源、和幫助。我相信很多選擇在大型企業內工作的人,也能有在完整體制下創業創新的可能,並做出有價值的事情。


原文:http://www.bnext.com.tw/ext_rss/view/id/823156
加入Aplus創業私塾LINN@好友,每天享有創業資訊!
好友人數

文章分類:

0 意見:

張貼留言